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被听见,
哪怕你说的是错的,是痛的,是羞于启齿的。
只要你还愿意发声,这个世界就还没有放弃你。”
掌声雷动,持续了整整五分钟。
会后,多位国家代表提出合作意向,希望将“声音共生协议”纳入公共健康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表示,将考虑设立“全球倾听日”,鼓励人们放下手机,面对面说出心里话。
而纪一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当晚,他独自回到档案馆,在“致从未被听见的你”那间小屋里再次坐下。
这一次,他对麦克风说:
“我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可能会有更多的误解,更多的滥用,更多的恐惧与抵制。
但我仍然相信,当一个人愿意说出‘我很难过’的时候,
这个世界就多了一丝光。
谢谢你,健太的姐姐。
谢谢你,那位梦见我母亲唱歌的老奶奶。
谢谢每一个,在黑暗中依然选择发声的人。
你们让我明白,
所谓天堂,不是没有痛苦的地方,
而是即使带着伤,也依然有人愿意倾听的所在。
米花町或许不是完美的城市,
但它教会我一件事:
只要还有人在练琴,哪怕满是错音,
这首曲子,就永远不会结束。”
录音结束,系统自动分类为“希望类?成熟表达”。
与此同时,在格陵兰岛的一个极光观测站,一名科学家摘下耳机,拿起卫星电话。
“总部,请帮我发送一条信息。”他说,“内容是:今晚极光出现时,我录下了风穿过冰川的声音。我想把它送给所有正在寒冷中坚持的人。”
而在东京的夜里,那个练习钢琴的孩子终于完整弹完了一首曲子。
虽然仍有瑕疵,但这一次,邻居没有抱怨。
有人打开窗户,轻轻鼓掌。
纪一站在阳台上,听见了。
他微微一笑,将那张写有歌词的纸条放进信封,寄往声音档案馆的投稿箱。
他知道,下一首歌,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