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大宋为王十三年,方知是天龙 > 第479章 凤追凰水龙吟(第2页)

第479章 凤追凰水龙吟(第2页)

那一刻,全场寂静。随后,不知是谁先开始,数百人齐声念诵起来。声音由低到高,如潮涌起,震得屋瓦簌簌作响。

回京之后,赵煦连发三道共议令:废除地方官隐瞒灾情“免责制”;建立“民情直奏通道”,允许百姓越级上书;在全国推行“寒夜暖屋计划”,每州设十所收容所,专供流民过冬栖身。他还亲自撰写《河北行纪》,公开承认朝廷监管失职,并自罚半年俸禄。

此举引发朝中激烈争论。有宗室指责他“损君威以媚民”。赵煦冷笑回应:“君威若建于百姓尸骨之上,那就不叫威,叫暴。”他又在一次讲学会演讲中说:“我不是完美的帝王,我只是个不愿再装睡的人。当我们看见黑暗却不说话时,我们就成了黑暗的一部分。”

春风再度吹绿江南岸时,一场新的变革悄然萌芽。

杭州湾畔,一群渔民联合创办“海民书社”。他们白天捕鱼,夜晚聚在沙滩上,请识字的同伴教大家读写。由于缺乏纸张,他们便用贝壳磨粉调胶,在竹片上书写。渐渐地,竟整理出一套《渔家百事录》,记载潮汐规律、鱼汛周期、海上急救法等内容。更有大胆者提议:“既然陆上有《国民录》,为何海上不能有《海民志》?”

消息传开,沿海各地纷纷效仿。福建船工编写《造船图谱》,广东盐户记录《晒盐秘法》,山东海女传承《贝雕技艺》。这些民间知识原本口耳相传,极易失传,如今却被一一固化于文字之中。赵煦得知后极为振奋,下令设立“百工文库”,专门收集整理庶民智慧,并规定:“凡技艺成书者,可免赋税三年,子孙优先入学。”

这年端午,赵煦做出惊人之举:宣布退位,禅位于太子赵?。诏书中写道:“天下已非一人之天下,政归万民共议。朕年迈力衰,不宜久居中枢。愿以余生行走四方,继续做一名执笔者。”

举国震惊。太子泣拜不受,百官联名挽留。赵煦却执意离去。临行前夜,他独自登上宣德楼,望着万家灯火,对赵佣说:“十三年前,我以为治国靠权谋与律法。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变革,始于一个人敢于在纸上写下‘我’字的那一刻。”

次日清晨,一驾素车驶出皇宫。车上没有仪仗,没有旗帜,唯有几箱书籍与一支旧笔。赵煦身穿布衣,头戴斗笠,如同寻常老者。百姓闻讯赶来相送,道路为之堵塞。有人高呼:“陛下不可去!”

赵煦摇下车帘,微笑道:“我不是皇帝了,只是一个还想多看些故事的读者。”

十年光阴,如江水流逝。

赵煦游历全国,足迹遍及七十二州。他在草原与牧民同饮马奶酒,写下《北漠风物志》;在川蜀深山助村医用竹简整理《百草验方》;在泉州港口与阿拉伯商人辩论“真理是否唯一”。每到一地,他必访夜学、听民声、授写字课。人们不再称他“陛下”,而尊为“老先生”。

某年深秋,他来到笔落峰下小村,已是白发苍苍。孩子们围着他,争着朗读自己的作文。一个小女孩念道:“我长大了要当第一个女宰相,因为老爷爷说过,每个人都能成为历史的主角。”赵煦听着,眼角湿润。

当晚雷雨交加。守亭人忽见山顶青铜笔剧烈震动,一道紫电劈落,整座山林亮如白昼。空中浮现万千文字,似星河倒悬,又似万民齐诵。待天明雨歇,人们发现峰顶石台上多了一卷湿漉漉的手稿,墨迹遒劲:

>“吾生于庙堂,醒于民间。

>十三年为王,二十七年为民。

>执笔半生,始知天下文章,

>不在金殿玉册,

>而在田埂灶台,

>在渔舟唱晚,

>在女儿初写的第一个名字里。

>若有来世,我不愿再登九重宫阙,

>只愿做个点灯人,

>看每一个灵魂,

>如何用一支笔,

>把自己从黑暗中唤醒。”

经查,此稿确系赵煦亲笔。三日后,他在村中安详离世,享年七十有六。临终遗言仅八字:“放下权力,才是拥有。”

全国哀悼七日。百姓自发停市、辍耕、闭讲学三日。赵?遵其志,不予追谥,不建陵寝,仅于笔落峰立一素碑,上书:“此处无帝王,唯有一读者。”

多年以后,当《国民录》修订至第一百二十卷,编者在序言中写道:“自‘共笔时代’开启以来,大宋不再有秘密的历史。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呐喊、每一声‘我’的觉醒,都被千万支笔记录下来。我们终于明白,所谓‘天龙’,并非腾云驾雾的神?,而是那个俯身点燃第一盏灯的人。而真正的王朝,不在宫殿之内,而在亿万人民共同书写的字里行间。”

又一个清明雨纷纷的日子,山下孩童再次踏上石阶。他们手中不再只是信件,还有自己写的书、画的图、编的歌谣。风吹过笔落峰,青铜笔静静矗立,仿佛等待下一个执笔者的到来。

而在遥远的未来,某个教室里,老师合上课本,轻声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本书叫《大宋为王十三年,方知是天龙》吗?”

一个小男孩举起手,大声回答:“因为国王用了十三年才发现,真正伟大的不是统治别人,而是帮助每个人写出自己的人生!”

窗外阳光正好,照在孩子们认真书写的小脸上,宛如星辰初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