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知道,你们根本不在乎。”
当晚,清明祭典开始。溪流两岸点亮灯笼,孩子们将纸船轻轻放入水中,随波逐流。许风吟打开录音笔,一段段播放那些苗语心声,混入芦笙乐曲之中。
月光洒落水面,映照着每一艘漂远的小船。一位年迈的巫婆(苗族祭司)听完后,双手合十,低声吟唱祷词。随后,她走到许风吟面前,由翻译转述:
>“这些声音不会消失。
>它们会顺着溪流汇入江河,最终流入大海。
>每一次潮汐涨落,都是孩子的心跳在呼唤父母归来。”
许风吟眼眶湿润。
他知道,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仍有无数孩子正把思念折成纸船,投进未知的水流。
而他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只船都不至于沉没,
让每一声呼唤,都能在时光的某处,得到回应。
临行前,村长送来一只陶罐,里面装着二十四段苗语音频,外加一封汉字信:
>“请替我们封存这些声音。
>将来有一天,当他们的父母归来,
>或者他们长大成人,
>愿这些话能告诉他们:
>你从未真正孤单过,
>你的爱,一直有人在替你传递。”
车子再次出发。暮色四合,群山如墨。许风吟翻开《回声档案》第七十二页,提笔写道:
>**在湘西的溪流边,
>孩子们以纸船载梦,以歌声传情。
>他们的语言不同,习俗各异,
>但他们渴望被听见的心,
>与天下所有孩子毫无二致。
>今天,我们带回二十七段苗语独白,
>每一段,都是一次微弱却执着的呼救。
>而我们将继续前行,
>直到每一个被遗忘的声音,
>都能找到它应得的回响。**
夜色渐浓,繁星重现。车载音响里循环播放着那些稚嫩嗓音??汉语、彝语、苗语,交织成一片温柔的海洋。
许风吟靠在窗边,手中紧握那颗蓝色玻璃珠。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
因为在某个尚未抵达的村寨里,一定还有一个孩子正跪坐在溪边,手中捏着未完成的纸船,等着一个人蹲下来,轻声问:
“你想不想说说话?”
而在贵阳的阳台上,林小禾正仰望星空。风吹动她额前的碎发,也吹动那盆茂盛的薄荷。
她忽然笑了,对着夜空轻轻说:
“我也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