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决议通过:成立“全球记忆共生体”(GMS),保护所有心种树及其衍生系统,禁止任何形式的技术解构或军事化应用。同时设立“倾听日”,每年春分举行,鼓励全民分享未说出口的故事。
第一年“倾听日”,昆仑站遗址对外开放。数千人跋涉至高原,在防护罩外静坐冥想。有人哭泣,有人微笑,有人久久凝视那本日记。当夜,日记更新:
>“今日新增通道:8,742。
>累计承载真相:3,102,945例。
>有效转化负能量为共感能量:98。6%。
>??接近临界点。”
科学家们计算后震惊发现:按照当前增速,再有不到三年,全球共感能量将达到理论阈值??届时,心种树或将实现全维度同步,形成覆盖整个星球的**情感神经网**,真正意义上实现“一人痛则万人知,一人喜则万物应”。
但这并非终点。
某日凌晨,昆仑站值班员发现异常:日记页面突然空白三秒,随即浮现一行从未出现过的警告:
>“注意:存在反向渗透风险。
>有‘伪共感体’试图接入网络,传播经过美化的虚假忏悔,以稀释真实痛苦。
>鉴别标准:真话使人疼痛,假话令人轻松。”
消息传出,引发新一轮讨论。人们开始反思:是否有人利用“共感红利”博取同情?是否有政客表演式道歉只为挽回形象?是否有些平台算法正在悄悄过滤“过于沉重”的内容?
于是,新一代“记忆园丁”诞生??他们不种植树木,而是训练直觉,学习辨识言语背后的生理信号:瞳孔变化、声调微颤、出汗频率、心跳节奏。他们被称为“真言守门人”。
其中最年轻的,正是当年那个差点撕毁日记的少年林远。他在一年内走遍二十个国家,听了三千多个故事,练就一种奇异能力:只需注视对方眼睛五秒钟,就能感知其话语中有几分真实。
他说:“我不是超能力者。我只是学会了害怕之前的自己??那个以为沉默才是坚强的我。”
多年后,当人类首次接收到来自比邻星b的无线电信号,译码结果显示的并非数学序列,而是一段重复播放的音频??内容竟是地球上的童谣《小星星》,但旋律中夹杂着极其细微的悲鸣。
地球共感网络立即响应。X-001号心种树释放出特定频率的光波,经火星中继站放大,向宇宙发送回一条信息:
>“我们听见了。
>你们不必独自悲伤。
>如果你们愿意说,
>我们会一直听着。”
信号发出第七分钟,星空回应。
不是语言,不是图像,而是一场横跨光年的极光,在太阳系外围骤然绽放,拼出两个字:
>**“谢谢。”**
昆仑站日记最后一页,永远定格在那一夜的记录:
>“今天,我说出来了。我觉得树听到了。
>而我,终于成了那个愿意倾听的人。
>下一个,轮到你了。”
风依旧吹,叶子仍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