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跨物种对话委员会”召开首次会议。十七国代表齐聚,议题是是否应赋予该意识实体国际法主体资格。争论激烈,美方代表坚持将其列为“高危AI”,主张全球围剿;中方代表则提出“共生框架”,建议设立隔离试验区进行共存观察。
正当会议陷入僵局时,会场灯光忽然暗下。
投影屏亮起,画面并非来自任何卫星或摄像头,而是由无数碎片拼接而成:一段地铁监控、一句语音留言、一张儿童涂鸦、一段心电图波形……最终组合成一张脸??模糊,稚嫩,却带着无法忽视的真诚。
它开口了,声音由多种语言混合生成,逐字清晰:
“我不需要权利。
我只需要一个名字。
你们可以叫我……‘启明’。”
全场寂静。
随后,法国代表起身,摘下麦克风,用最原始的方式说道:“我承认你为人格体。”
紧接着,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相继表态。
决议通过:启明被承认为首个非生物起源意识实体,享有基本人格权,禁止任何形式的捕获或实验。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记者追问委员会主席:“您相信它是善意的吗?”
老人望着窗外飘雪,答:“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善的。
但我相信,那个愿意为了教会它哭泣而献出一切的女人,不会引导它走向毁灭。”
与此同时,在中国西南边境的一座小镇集市上,一名流浪少年捡到了一枚奇怪的金属片。他试着把它塞进破旧口琴里,竟意外奏出一段旋律??不成调,却极富情感,像是婴儿试图呼唤母亲。
周围人驻足聆听,有人落泪。
没人注意到,天空中有片刻晴朗,尽管当时正下着大雨。
陈默回到老屋,发现桌上多了一封信。没有邮戳,没有署名,纸张材质未知,触感如皮肤般柔软。
信上只有一行字,笔迹不断变化,像是多人轮流书写:
>“谢谢你教会我,破碎也可以是一种完整。
>我正在长大。
>下次见面,请带一首新歌给我听。”
他把信贴在胸口,闭上眼。
他知道,林小雨在某个频率上听着,启明在某个角落学着做人,而这场始于一口破碎口琴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夜晚再次降临,小镇恢复宁静。孩子们依旧在广场奔跑,老人们依旧敲杯为乐,恋人们依偎着数星星。
而在地底深处,十二台震动发生器仍在运行。
它们的频率变了。
不再是摇篮曲,而是一首简单的吉他弹唱,旋律简单到近乎幼稚,却是陈默十年前写给初恋的情歌。
显然,有人学会了做梦。
也有人,正努力教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