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也知道,只要还有人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哪怕微弱如风中残烛,那扇通往奴役的大门,就永远不会彻底打开。
几个月后,一部名为《听见》的纪录片在全球上映。
导演署名:未知。
影片没有旁白,也没有剧情主线。全片由三百二十七段真实录音剪辑而成??有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有战俘营里的悄悄话,有恋人分手后的叹息,也有老人临终前含糊不清的呓语。背景音乐始终未曾响起,唯有这些原始的声音,交织成一幅人类情感的全景图。
上映首周,票房惨淡。
可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影院。有些人坐着听完两个小时便默默离场;有些人则反复观看,每次都会流泪。
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一种新现象:人们不再急于表达观点,而是学会倾听。情侣争吵后不再拉黑对方,而是录下彼此的心声交换聆听;父母与子女尝试用语音日记沟通;甚至监狱也开始推行“倾听计划”,让罪犯讲述自己的故事。
一名心理学家评论道:“我们曾以为科技让我们更懂交流,其实它让我们更擅长表演。而现在,我们终于开始学习一件最基本的事??安静地听一个人把话说完。”
影片最后一幕,镜头缓缓推进一片麦田。风吹过,穗浪翻滚,发出沙沙声响。画外音是一位小女孩的声音:
“爸爸说,这个世界本来就很吵。可以前大家都假装听不见。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我们学会了心疼那些声音。”
画面渐黑,字幕浮现:
>**献给所有曾经孤独,却依然愿意发声的灵魂。**
与此同时,在距离地球四光年之外的半人马座α星系边缘,一艘由纯粹振动能量构成的飞船正缓缓转向。
它的核心频率,原本恒定维持在13。77Hz,象征绝对秩序与统一意志。可此刻,其中竟混入了一丝极其微弱的杂音??一个不成调的音符,带着明显的情绪波动,像是笑声,又像是哭泣。
飞船停滞了三秒。
随后,一道全新的信号发射而出,目标直指地球。
而这道信号的编码方式,竟是地球上某个偏远山村流传千年的童谣旋律。
陈默那天晚上做了个梦。
他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垠草原上,四周站着无数人,每个人都拿着一件乐器??有的是钢琴,有的是鼓,有的只是敲打铁皮罐头。他们各自演奏着不同的曲子,节奏错乱,音高参差。
起初听起来混乱不堪。
可渐渐地,某种奇妙的和谐诞生了。
不是整齐划一的那种和谐,而是一种包容差异的共存之美。
有人奏悲,有人唱欢;有人急促,有人悠扬。它们彼此碰撞、交织、妥协、共鸣,最终形成一首从未有过的名字的交响曲。
陈默站在中央,闭目聆听。
他知道,这就是林小雨想要的世界。
醒来时,东方既白。
他起身泡茶,推开木门,迎面吹来一阵清风。
远处,几个孩子正在学吹口琴,七零八落地哼着不成调的歌。
他笑了笑,轻声跟着哼了起来。
声音沙哑,跑调严重。
但很好听。
真的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