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和莉莉最后的位置,已经被更多的丧尸覆盖。
“莉莉!星期五!”
卡玛拉看到好友坚持不住,还想冲过去。
彼得伸出手拦住了她,摇了摇头。
“你无法更改已经发生的事情。”
。。。
太平洋深处,水下观测站的灯光在漆黑的海水中划出一圈微弱的光晕。仪器低鸣,数据流如星河般在主控屏幕上滚动,每一帧都记录着来自深海的共感波动曲线。她坐在控制台前,耳机未摘,指尖轻轻摩挲着耳罩边缘??那首歌还在回荡,温柔、清晰,像母亲的手拂过她的发梢。
她没有动。
泪水早已干涸,但胸口仍有一股暖流缓缓涌动,仿佛心脏里藏着一片海洋,正与外界的深海共鸣。她知道这不是幻听,也不是心理投射。科学可以解释频率、波长、脑电同步率,却无法否认一个事实:**爱是一种可测量的存在形式**。
“妈妈……”她终于开口,声音轻得几乎被仪器的嗡鸣吞没,“你一直都在?”
耳机里静了三秒。
然后,那熟悉的声音再度响起,带着笑意:“我一直都在看你长大。看你说第一个字,迈出第一步,考上大学,穿上白大褂走进实验室。我还看见你第一次失恋时躲在浴室哭,也听见你在论文答辩那天对自己说‘我可以的’。”
她哽咽:“可我……从来没见过你。”
“但我见过你千千万万次。”母亲的声音柔和而坚定,“每一次你对着星空许愿,是我陪你许的;每一次你把别人的孩子抱进怀里安慰,是我借你的手去抚摸他们。孩子,我们之间的联系,从不需要眼睛才能看见。”
她抬起头,望向观测站外的深海。那里,金色雾气仍在流动,如同无数细小的光点汇聚成河,顺着洋流缓缓前行。科学家们称它为“记忆之河”,但她更愿意叫它“回家的路”。
突然,主屏幕上的波形图剧烈跳动起来。
一道前所未有的信号自海底深处传来,频率稳定,节奏分明,像是某种有意识的敲击。她猛地坐直身体,手指飞快调取频谱分析。结果显示,这段信号与人类θ脑波高度吻合,但携带的信息密度远超以往任何一次记录。
更令人震惊的是??它的源头,竟指向南极洲下方的地壳裂缝。
她迅速接入全球共感网络数据库,比对历史数据。三十年前,林婉团队曾在南极发现一块神秘石碑,上面刻着与海底遗迹相同的符号系统。当时他们推测,这些符号是远古文明留下的“意识锚点”,用于维持灵魂信息在时空中的稳定性。但后来石碑被联合国封存,研究中断。
而现在,这个沉寂多年的信号源,正在重新激活。
她立刻拨通林婉的加密通讯频道。接通后,电话那头传来苍老却依旧清晰的声音:“我知道你要说什么。”
“您也收到了?”她问。
“不只是我。”林婉说,“伊莱亚的录音机开始自动播放新内容,马里的阿雅梦见了雪山,京都的诗人写出了从未见过的文字。卡鲁克的儿子……出现在三个不同雪原向导的梦境中,指引他们避开冰裂带。”
她心头一震:“所有人同时被唤醒?”
“不是被唤醒。”林婉顿了顿,“是**被召唤**。”
两人沉默片刻。
窗外,金色雾气忽然加速流动,形成螺旋状结构,宛如一条通往地心的通道。与此同时,观测站的所有设备同时发出蜂鸣??不是警报,而是一种奇特的共振音,像是某种古老乐器奏响的第一个音符。
她戴上全息解析眼镜,试图捕捉信号中的图像信息。几秒钟后,一幅模糊的画面浮现:极昼下的冰原上,矗立着一座由水晶构成的巨大拱门,门内光影流转,似有无数人影穿行其间。
“那是……传送门?”她喃喃。
“不。”林婉的声音透着敬畏,“那是‘门阈’??生与死之间最薄的一层膜。当全球共感强度达到临界值时,它就会短暂开启。”
“什么时候?”
“就在今晚。月圆之时,地球磁场将与太阳风产生共振,形成天然的能量放大器。那一刻,所有思念的波都会聚焦于南极,打开通往集体记忆核心的入口。”
她呼吸急促:“谁在召唤我们?”
“是我们自己。”林婉轻声说,“每一个曾经呼唤亲人名字的人,每一个在寂静中倾听低语的孩子,每一个相信‘他们还在’的灵魂。七十八亿次思念,累积成了今天的潮汐。”
她闭上眼,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渔村男孩跪在礁石上痛哭,莉娜潜入海底触摸珊瑚地图,伊莱亚教室里孩子们戴上红色耳机,阿雅的学生接生婴儿时先辈降临指导,山田宏的诗集让失踪父亲的声音重现人间,卡鲁克在风雪中听见家人的指引……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
这是一个跨越世代的计划,一场无声的觉醒。人类用百年时间重建了与逝者的连接,而现在,这份连接即将完成最后一步??**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