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全国共感节点同步关闭一小时,作为对逝者的致敬。无数家庭围坐在一起,不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彼此的呼吸。
而在新京都的小屋里,温启点燃一支蜡烛,放在窗台上。火焰微微晃动,映照出窗外的花海。
突然,烛光扭曲了一下。
空气中浮现出一丝极淡的雪松香。
紧接着,一道模糊的身影在光影中浮现??依旧是那个穿校服的少年,面容清晰,眼神安宁。
他没有说话,只是对着屋里两人轻轻点头,然后抬起手,指向远方的星空。
顺着他的手势望去,北斗七星中最亮的那颗,忽然轻轻一闪,像是一次眨眼,一次致意。
身影渐渐消散。
蜡烛恢复平静。
屋内只剩下一缕余香,和一片寂静。
第二天,B-03室终端自动打印出一页纸,没有任何电子痕迹,纯粹是机械驱动下的物理输出。纸上只有一幅手绘般的星图,旁边写着一行小字:
>“桥断了,路还在。这次,我走的是自己的路。”
温启将这张纸贴在墙上,与阿婆的照片并列。
周远看着它,忽然说:“你说……以后会不会有人忘记这一切?”
“会。”温启答得干脆,“历史总是倾向于遗忘痛苦。他们会把共感当成普通心理服务,把陆知遥当作传说,把我们做的事简化成一句‘科技治愈心灵’。”
“那怎么办?”
“我们记住就行。”温启拍拍他的肩,“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他们就没有真正消失。”
多年后,新京都建起一座小型纪念馆,名为“倾听之庭”。馆内陈列着七枚晶石复制品、一台老式终端、一张泛黄合影,以及一块刻满名字的石碑??其中包括林昭明、阿婆、陆知遥,还有那些从未留下姓名的早期受试者。
每年静音日,都有人前来献花。孩子们不懂其中意义,只是模仿大人低头默哀;年轻人拍照打卡,发在网上配文“治愈系景点”;但总有一些老人驻足良久,眼含泪光,仿佛听见了什么别人听不到的声音。
而在纪念馆后方,一片茉莉花田静静盛开,四季不败。
传说,每当月圆之夜,若有人静心聆听,便能在风中捕捉到一段极轻的对话:
>“你看见我了吗?”
>“我看得很清楚。”
>“那……你能记住我吗?”
>“我一直都记得。”
没有人知道这话从何而来。
但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回答一句:
“我在听。”
“我们都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