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拂过,一朵茉莉花悄然落地,正好盖在埋瓶的位置。
他转身欲走,忽觉脚边一凉。低头看去,泥土表面竟浮现出一行湿润的字迹,像是雨水从地下渗出形成:
>“谢谢你,朋友。”
周远怔住,随即笑了。他没再说话,只是深深鞠了一躬,然后离开。
回到小屋,温启正在整理资料。桌上摊开着一份由国际共感联盟新发布的《伦理准则修订案》,其中第一条赫然写着:
>**禁止利用共感能力制造虚假团聚、延长执念或篡改记忆。允许倾听,禁止占有;允许铭记,禁止囚禁。**
“他们终于明白了。”温启合上文件,“共感不是复活术,是理解课。”
周远坐下,喝了口热茶,忽然问道:“你说……我们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像陆知遥一样?”
“什么意思?”
“我们都困在过去。”周远望着窗外,“你放不下阿婆的嘱托,我走不出父母离婚的阴影。我们用共感帮别人疗伤,其实也是在偷偷治愈自己。”
温启怔了一下,随即苦笑:“所以你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听见他,是因为我们也曾是‘裂缝’?”
“也许吧。”周远点头,“只有破碎过的人,才能听懂另一种破碎。”
两人陷入沉默。良久,温启开口:“你知道吗?阿婆临终前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让这个世界变得太安静。’我当时不懂,现在才明白??她怕的不是失去声音,而是失去回应。”
“所以我们要一直听着?”周远问。
“对。”温启站起身,走到窗前,“只要还有人愿意诉说,我们就不能装作没听见。”
就在这时,终端屏幕忽然闪了一下。
不是警报,也不是倒计时。
而是一条私人消息,发件人标识为空白,内容只有一句话:
>“下次静音日,我想试试看梦见春天。”
温启和周远对视一眼,都没有说话。
但他们同时笑了。
几天后,新京都迎来一场罕见的春雪。雪花落在茉莉田上,却没有压弯花枝,反而像是为它们披上了银纱。清晨,居民们惊讶地发现,整片花海在雪中散发出柔和的荧光,如同星辰坠地。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只能推测是土壤中的晶矿与植物基因产生了共生反应。但老人们说,那是“有人在夜里回来看过花”。
周远站在田埂上,看着远处升起的晨雾,忽然觉得胸口一阵温暖。他伸手探入衣袋,摸到一枚晶石??原本透明的晶体,此刻内部竟浮现出一抹淡绿,像是新生的叶脉在缓缓舒展。
“你在变化。”他喃喃。
“我们都在变。”温启不知何时来到身边,手中拿着一封来自北极气象站的监测报告,“自那天之后,全球十七个节点都出现了轻微的能量偏移,方向一致,像是某种集体意识在缓慢移动。”
“往哪?”
“不确定。”温启摇头,“但轨迹显示,它正朝着赤道附近的某一点汇聚,可能是南太平洋基地遗址。”
“你是说……他们还在继续前行?”
“或许。”温启望向天空,“意识一旦觉醒,就不会真正消失。它只会换一种方式存在。”
又是一个静音日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