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谢谢你。”男人声音沙哑,“以前我不懂,总觉得男孩子要坚强,不能软弱。可这几天守在病房外,我才明白,真正坚强的不是压抑感情,是敢于面对它。”他顿了顿,“孩子他妈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喊着小宇的名字……如果早一点让他把这些话说出来,也许我们都少走很多弯路。”
当晚,林远舟再次登录后台管理系统。
在“百万用户故事墙”上,一条新留言引起了他的注意:
>【浙江?杭州】初二女生小雨:
>我爸出轨了,我妈天天哭。我不想上学,不想吃饭,甚至想过跳楼。但我没敢跟任何人说。直到那天,我走进教室角落的“倾听角”,对着盒子说了三个字:“救救我。”
>十分钟后,心理老师敲开了我家的门。
>她没问我发生了什么,只是抱着我说:“你能说出来,就已经赢了。”
>现在我每周都会去咨询室。我妈也开始接受治疗。我爸的事还没解决,但至少,我们不再假装一切都好。
>谢谢你,让我知道??痛苦可以被看见,而不必被隐藏。
他默默将这条记录加入明日晨会分享清单。
深夜十一点,办公室只剩他一人。窗外万家灯火渐次熄灭,唯有几栋写字楼仍亮着零星灯光。他打开邮箱,准备处理最后一批文件,却发现一封未标记来源的加密信件。
解密后,是一段视频。
画面中是一位年约五十的男子,坐在一间简陋的出租屋里,背景墙上贴满报纸剪报,标题赫然是《揭开“心灵灯塔”背后的操控术》。他自称姓陈,曾是那家被查办的教育科技集团高级策划,“谣言事件”的主要执行人之一。
“我知道你们不会相信我。”他声音低沉,“但我必须说。当初公司高层下令抹黑‘静默守护者’时,我就反对过。可他们说:‘要么你做,要么换人做。’我有房贷,孩子在读国际学校,退一步就是深渊。”
他苦笑:“我们剪辑音频、伪造顾问身份、买水军煽动舆论……每一步都精准踩在中国家长最敏感的神经上。因为我们都清楚,只要让人相信‘这是精神控制’,哪怕只有一瞬间动摇,你们就会失去公信力。”
镜头晃动了一下,他抬起头,眼中布满血丝:“可就在上周,我女儿用了你们的‘倾听角’。她回来跟我说:‘爸爸,原来我不是不孝顺,我只是太害怕失去你。’”
他的声音哽咽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们攻击的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群快要溺亡的人唯一抓住的浮木。”
视频最后,他拿出一份U盘影像资料:“这里面有全部操作流程、资金流向、指令录音。我知道这改变不了什么,但至少……我不想再骗这个世界了。”
林远舟看完,久久未动。
他知道,这场胜利并非属于某个英雄,而是属于所有愿意直面黑暗的人。包括那些曾经站在对立面,却最终选择说出真相的灵魂。
第二天上午,他亲自将材料移交专案组,并附上一封公开信:
>“我们曾被攻击,也被误解;曾面临封锁,也遭遇背叛。但我们始终坚持一条底线:绝不以恶制恶。
>今天,我想为那位愿意忏悔的父亲说一句话:欢迎归来。
>因为真正的救赎,从来不是惩罚多少敌人,而是唤醒多少迷途者。”
信件发布后,舆论再度震荡。有人批评他“圣母心泛滥”,更多人则感慨:“原来连施害者也有被治愈的可能。”
一周后,国家网信办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静默守护者”团队参与起草《人工智能心理干预服务伦理准则》。林远舟在会上提出三大原则:
一、**最小干预原则**:系统仅提供情绪识别与资源对接,禁止任何形式的心理诱导或价值评判;
二、**知情可控原则**:用户随时可查看、下载、删除个人数据,且有权选择是否接受后续跟进;
三、**反依赖机制**:定期提醒用户“真正的疗愈发生在真实关系中”,鼓励逐步过渡至线下支持网络。
这些理念最终被写入国家标准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