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系统突然弹出警报:AI模型在比对数据库时,发现一段来自云南边境小镇的用户录音中,夹杂着极其微弱的童谣哼唱片段。经频谱分析,与王桂香提供的亲子共处录音相似度达89。6%!
他立刻拨通云南站负责人电话:“找到录音上传者,无论付出什么代价,请让他再唱一遍《小燕子》。”
两天后,消息传来。那是一名患有轻度自闭症的青年厨师,名叫杨念。从小被养父母收养,对自己的身世毫无记忆。但在志愿者耐心引导下,他回忆起童年时常做的一个梦:雪地里有个女人追着一辆面包车跑,嘴里喊着“涛涛别怕,妈妈来了”。
当志愿者将王桂香的照片递给他时,他怔住了,手指颤抖地指向自己左肩??那里有一道淡淡的烫伤疤痕。“小时候养母说,这是我两岁时开水烫的。可我记得……是一个穿红毛衣的女人抱着我躲车,热水泼到了她手上,她一声都没吭。”
吕尧亲自飞往云南。在一间布置温馨的双人倾诉舱内,他看着这对分离二十四年的母子隔着玻璃相望。王桂香双手紧贴透明墙板,嘴唇哆嗦着说不出完整句子。杨念则低着头,手指不停绞着衣角。
“你可以不想说话,”吕尧轻声说,“但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个特别的方式。”
舱内音响缓缓响起一段修复后的录音??是幼年杨念第一次学会唱歌时,王桂香录下的母子合唱。旋律稚嫩,跑调严重,却是世界上最纯粹的和声。
杨念猛地抬头,眼睛骤然睁大。
那一瞬间,某种深埋灵魂深处的记忆被唤醒。他踉跄几步扑到玻璃前,伸手抚摸母亲的脸庞投影,喉咙里挤出沙哑的两个字:“……妈?”
王桂香当场瘫坐在地,嚎啕大哭。
三天后,他们在当地派出所完成了DNA比对确认。消息传回总部,整个园区沸腾了。这是“火种”平台成立以来,第一起通过声音记忆实现血缘重聚的真实案例。
当晚,吕尧发布了一条全员公告:
>“今天我们找回了一个孩子,明天或许还能找回更多。但这不是奇迹,而是坚持的结果。当我们相信声音有力量,沉默便不再是终点。”
>
>“请记住:每一个愿意开口的人,都是照亮黑暗的火种。”
一周后,“未达之信”出版项目正式签约。陈伯的《寄不到的信,我都替你说了》进入编辑流程,首印五万册,收益全部用于资助乡村学校建设“校园倾听角”。与此同时,周伟的演讲视频在海外华人圈引发连锁反应,加拿大、澳洲多个中文电台主动联系,希望引进“倾听小屋”模式。
然而,真正的考验也随之而来。
某天深夜,林小满值班时收到一条特殊申请:一位癌症晚期患者希望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录制成系列音频,但在发布条件中特别注明??“仅允许我女儿在未来十八岁生日当天解锁收听”。
她反复斟酌后提交审批。吕尧看到请求时,沉默良久,最终批准,并增设双重生物识别验证机制:必须由指定接收人本人刷脸+声纹双重认证方可开启。
他对团队说:“这不是简单的遗言,而是一位母亲留给孩子的精神遗产。我们要做的,不是保管声音,而是守护时间。”
这件事启发了新的功能开发??“时空信箱”。用户可设定未来某个具体日期或触发条件(如亲人结婚、孩子高考等),让录音自动释放。首批测试上线三天,就有超过两万人创建了自己的“时间胶囊”。
春天渐深,黄河解冻。阿米娜传回消息:孩子们放下的漂流瓶已有十三个被下游渔民捡到,其中两个附带回音卡,写满了陌生人的祝福。最令人动容的是一张纸条,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心形,写着:“姐姐,你说你想变成云飘回家,我现在每天抬头看天,哪一朵白的,我都说是你。”
吕尧把这张照片挂在办公室墙上。
与此同时,社会争议也开始浮现。有媒体发文质疑:“过度鼓励情绪表达是否会导致公众心理脆弱化?”“普通人真的需要这么多‘被听见’的机会吗?”
面对舆论压力,吕尧接受了一次深度访谈。镜头前,他没有辩解,只是播放了一段录音??来自东北一座废弃工厂的夜班保安:
>“以前我觉得男人就得扛着。老婆离婚那年,我天天喝酒,睡桥洞。后来社区来了辆蓝色小车,让我进去说说话。我说不出来,就坐在那儿发呆。那个小姑娘也不催我,就陪着,还给我泡了杯热茶。”
>
>“出来的时候,我把三年来的烟盒全扔了。现在我每晚巡逻都会对着空厂房喊一声‘有人吗’,不是怕贼,是提醒自己:我还活着,还有人等着听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