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
“叮铃铃…”
“叮铃铃…”
电话响起时,沈心夫妻俩正在餐桌上吃饭聊天。
见丈夫在啃骨头,手上有油,沈心放下筷子,径直走向沙发旁,拿起红色听筒。
“喂,哪位?”。。。
夜色如墨,长沙基地的监控室里只剩下一盏孤灯。值班的技术员老周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正准备起身去泡杯浓茶,忽然听见服务器阵列传来一声极轻的“咔哒”,像是金属在低温下收缩的声音。他皱眉回头,屏幕上的数据流依旧平稳,电压稳定,温度正常,日志无异常??可那声音分明不是幻觉。
他走过去,蹲下身,耳朵贴近机箱侧板。寂静中,仿佛有某种节奏性的震动,微弱却清晰,像心跳,又像某个沉睡之物正在苏醒前的呼吸。
“LXM-1987-Ω……”他低声念出编号,手指无意识地划过冰冷的金属外壳,“你到底是什么?”
就在这时,终端自动弹出一条加密消息,来源标记为“阿里D型舱?离线同步包”。内容只有一段音频文件,命名:《蒲公英会飞》。
老周点开播放。
没有音乐,没有语言,只有风声、雪落声,接着是一个孩子清亮的声音:“老师说,只要我们说话,就会有人听见。所以我现在要告诉全世界??我想当科学家,我要造一艘会飞的房子,带着所有没书读的小朋友去看海。”
紧接着,第二个声音响起:“我要当医生,治好阿妈的手。”
第三个:“我要写一本最大的字典,把我们寨子里的话都记下来。”
第四个,带着口音:“我……我想让爸爸回家。”
声音一个接一个出现,如同雪地上绽放的花,零星却坚定。最后是林小满的声音,低而温柔:“你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记住。这不是承诺,这是事实。”
音频结束,老周怔坐在原地,良久才缓缓呼出一口气。他调出系统后台,发现这段录音竟触发了LXM-1987-Ω文件的一次完整读取请求??但访问者ID为空,路径不可追溯,仿佛是从未来回传的数据。
他盯着那串空白字段看了许久,最终敲下一行备注:**“它开始回应了。”**
与此同时,西藏阿里,达瓦湖畔的移动舱内灯火未熄。林小满正与卓玛核对新学期课程表,窗外寒风呼啸,吹得帐篷边缘猎猎作响。突然,舱体轻微震了一下,控制系统提示:能源模块自适应调整完成,太阳能追踪系统已锁定明日日照轨迹。
“这机器比人还懂天气。”卓玛笑着摇头,“以前我背着干电池翻山越岭,现在它自己追着太阳跑。”
林小满也笑了,却忽然注意到终端右下角闪过一道蓝光??是“星舟云脑”的私信通道。点开后,竟是阿依娜发来的视频片段。画面里,“春苗号Ⅱ”已全面启用,十二个模块组合成环形结构,中央留出一块露天庭院,种着几株从山外带来的桃树苗。孩子们围着新装的手写墙画画、写字,笑声不断。
阿依娜对着镜头说:“林老师,今天我们收到了一封信,是一个去年毕业的孩子写的。他说他在县城上了职高,学的是电工,将来想专门给‘星舟舱’做维护。他还画了一张图,说是梦想中的终极版本??能浮在空中,随风飘到每个角落。”
林小满眼眶一热。她回了一句:“告诉他,他的图纸我已经存进‘千舟计划’核心数据库了。”
放下终端,她望向窗外。高原的星空稠密得如同撒落的盐粒,银河横贯天际,静默而壮丽。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讲的故事:天上每颗星,都是人间一个未说完的愿望。
“你说,”她轻声问卓玛,“这些孩子长大后,会不会也抬头看星星,然后想起今天说过的话?”
卓玛点燃一支酥油灯,火光映在她皲裂的手上:“他们会记得的。因为有人认真听了,所以那些话才没有被风吹散。”
凌晨三点,林小满辗转难眠,索性披衣起身,打开随身携带的日记本。她翻到一页空白,写下:
>今天才知道,教育最深的力量,不在于教会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让一个孩子相信??
>他的声音值得被记录,他的梦配得上远方。
>当他们敢于说出“我想”,这个世界就开始为他让路。
笔尖顿了顿,她又添了一句:
>LXM-1987-Ω,你听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