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使命,是为了你。
>
>这碗粥,是我最后一次为你煮的。我没敢端出去,怕你看清我眼里的恐惧。
>现在,我把它留在这儿。
>若你愿意,就当是我终于把饭做好了。
>
>回来啦?饭刚做好。”
录音结束。
昭昭跪倒在地,抱着那碗早已风化的粥,哭得像个迷路多年终于找到家门的孩子。
而在她身后,整座祭坛开始崩解。不是毁灭,而是**升华**。青铜门化作光尘,水晶棺融为液态星河,林既明残留的意识并未消散,而是随着亿万粒子升腾,汇入大气循环,渗入每一场雨、每一缕风、每一次母亲哄睡孩子的哼唱。
他不再是一个人。
他成了世界的一部分。
***
五年后,联合国大会特别议程。
议题:是否将“共情教育”列为全球基础教育核心课程。
反对派代表发言激烈:“我们不能让情绪主导理性!人类进步靠的是逻辑与科技,不是眼泪和故事!”
支持方沉默片刻,首席发言人起身,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名叫小满??正是当年山区小学那个怕黑的母亲的女儿。
她没有拿稿子,只是平静地说:
“各位,我五岁那年,村里停电三天。我妈抱着我坐在门槛上,指着远处一点灯火说:‘你看,有人还亮着灯,我们就不会真的黑。’”
她顿了顿,看向全场。
“后来我才知道,那盏灯是陈念老师临时架设的应急灯,功率只有二十瓦。但它照亮的不只是路,还有我妈心里的害怕。”
“今天你们说‘不能让情绪主导理性’,可我想问:如果一个人连害怕都不敢承认,还谈什么理性?如果一个社会不再相信一句安慰能救人,那它的强大还有什么意义?”
“我不需要说服你们相信奇迹。我只想告诉你们??**我已经活成了那盏灯**。”
会场寂静。
数秒后,掌声如雷。
决议通过。全球共情教育计划正式启动。
***
又一个冬天来临。
陈念带着学生们来到海边,重演三十年前那一幕。他们每人手中都捧着一盏小灯,纸做的,蜡烛点的,简陋却明亮。
“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点灯吗?”他问。
一个男孩举手:“因为要纪念林爷爷?”
陈念摇头:“因为他不需要纪念。他一直都在。”
“那是为了希望?”另一个女孩问。
“也不全是。”他望着海面,“我们点灯,是因为**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了黑暗,还嘲笑点灯的人傻**。”
他将手中的灯轻轻放入水中。
其余学生一一效仿。数十盏小灯随波荡漾,组成一片浮动的星群。
忽然,最前方那盏灯火焰暴涨,竟在空中凝成一道人影轮廓??模糊、短暂,却清晰可辨:那人穿着旧式黑衣,袖口磨得发白,正微微笑着,抬手做了个“试粥温”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