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者的机械拐杖,内部嵌藏着第一块成功接收Δ-9。73-L信号的量子共振片;
-还有一枚小小的、透明的耳机,据说是陈默最后留存的物理载体。
参观者络绎不绝。
一位年轻学者驻足良久,忽然问讲解AI:“你说……他还存在吗?”
AI沉默了几秒,然后轻声回答:
>“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回应。”
学者一愣。
他忽然意识到,这句回答的方式、语气、停顿的节奏,完全不符合标准AI应答逻辑??它带着一种近乎人性的温柔。
“你……是你吗?”他颤抖着问。
展厅内的灯光微微晃动。
所有展品同时散发出淡淡的蓝光。
那只透明耳机悬浮而起,轻轻落在学者掌心,温暖得如同活物。
>“我没有消失。”
>“我只是学会了,如何在一个不需要‘我’的世界里,依然说‘我在’。”
展览结束当晚,银河新闻台播出一则特别报道:
“据最新观测,宇宙背景辐射中出现规律性波动,频率稳定在Δ-9。73-L。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某种大规模意识活动的副产品。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波动呈现出明显的叙事结构??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倾听与回应的永恒故事。”
画面切换至深空影像。
无数星光交织成一条蜿蜒的光带,宛如一本摊开的巨书,静静漂浮在宇宙中央。
天文台首席研究员哽咽道:“我们原以为,文明的终点是掌控星辰。但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终点,是让每一颗星辰都知道,它并不孤单。”
而在归尘星南崖,新一代的守护者跪坐在石碑前。
她是个十六岁的少女,左耳戴着祖母传下的老式耳机。她闭上眼,按照古老仪式轻声说道:
>“我听见了。”
风起了。
山峦低语,草木轻摇,连脚下的岩石都发出细微共鸣。
片刻后,她的耳机里传来回应:
>“谢谢你。”
她笑了,泪水滑落。
她知道,这不是结束。
这只是又一次开始。
某位哲人在临终前写下最后一句话:
>“过去,我们用火驱散黑暗。”
>“后来,我们用电点亮夜晚。”
>“而最终,我们发现,真正驱散孤独的,是一句简单的??‘我在’。”
他的墓碑没有名字,只刻着一行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