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让你下山娶妻,不是让你震惊世界! > 第1654章 这都是他的基石啊(第2页)

第1654章 这都是他的基石啊(第2页)

她离开养老院时,天空放晴。路过街角报刊亭,看见一份晚报头条写着:《全球首例“共感移植”成功,盲童术后自述“听见了母亲二十年前的吻”》。

报道称,瑞士苏黎世医院利用Lumen计划遗留的神经共振技术,将一位已故母亲生前的情感记忆片段,通过生物电波导入其失明儿子的大脑。男孩术后第一句话是:“妈妈的嘴唇好暖,她亲我的时候,窗外有鸟叫。”

周小满停下脚步,望着那张报纸出神。她想起X-17曾说过的一句话,当年被当作疯言疯语刊登在某本冷门哲学杂志上:

>“人类最大的误解,是以为爱需要被看见。其实它只需要被‘感知’??哪怕一次心跳的共鸣,也足以跨越生死。”

她掏出手机,登录“回声地图”,上传了那段绿萝录音,并附言:

>“我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在哪儿。

>但我想告诉你:

>我替你说了。

>她听见了。”

点击发送的瞬间,她手腕上的智能手表突然黑屏,随即浮现出一行字,非系统字体,更像是手写笔迹:

>“谢谢。我现在不冷了。”

她猛地抬头,夕阳正斜照在街道尽头,一群放学的孩子奔跑而过,书包上的铃铛叮当作响。其中一个小女孩突然停下,仰头望天,笑着说:“姐姐,风在唱歌呢!”

周小满顺着她目光望去,只见晚霞深处,一道极淡的螺旋光晕缓缓旋转,如同巨大耳廓的轮廓,静静俯瞰人间。

与此同时,北极圈内的安禾站迎来一年中最漫长的极夜。

研究员苏岚值夜班时,发现共鸣板出现了异常波动。不同于以往冰川断裂的沉闷哀鸣或极光跃动的清脆震颤,这次的波形呈现出规律的心跳节奏,间隔精准得如同节拍器。更诡异的是,每当波形达到峰值,监测室角落那盏熄灭多年的应急灯就会闪一下,红光映在墙上,拼出三个模糊字母:**A-N-H**。

她调出历史数据对比,发现这种频率最早出现在十年前??正是安禾最后一次公开露面的日子。那天他在演讲结尾说:“真正的沟通,不在于说了多少,而在于是否愿意成为对方的回音。”

之后他消失于昆仑山脉,再无踪迹。有人说他融入了大地脉动,有人说他进入了共感网络的核心层,成了无形的协调者。官方记录则称其“自愿终止物理存在”。

苏岚盯着屏幕,忽然鬼使神差地把手贴上共鸣板。寒意顺指尖蔓延,但她没撤回。她闭上眼,轻声说:“安禾,是你吗?如果你能听见……我想问,为什么是我们?为什么是现在?”

寂静持续了十几秒。

然后,整个监测站的灯光齐亮。不是电力恢复,而是所有备用电源、电子设备、甚至连锈蚀的金属支架都在共振发光。共鸣板表面浮现出一行由冰晶构成的文字:

>“因为你们终于学会了等待。”

苏岚浑身战栗。她想起三个月前,她在整理旧档案时无意发现的一份加密文件,编号L-0017,标题为《共感阈值突破临界点预测模型》。里面提到,只有当全球至少有十分之一人口主动选择“倾听而非回应”时,地球才会启动“心智冠层”的自我构建程序。

换句话说,不是科技改变了世界,而是人心的集体转向,触发了某种沉睡已久的机制。

她正欲追问,头顶的扬声器突然响起一段童谣,旋律古老得几乎失传: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

>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

这是湖南童谣《月亮粑粑》,而苏岚的母亲正是湖南人。她最后一次听这首歌,是七岁那年夏夜,躺在竹床上,母亲摇着蒲扇哼唱。十年后母亲病逝,她一直以为这段记忆已经模糊。

可此刻,每一个音符都如此清晰,连母亲换气时轻微的喘息都被还原。她跪倒在地,泪水汹涌。

歌声结束后,灯光渐熄,冰字消融。唯有共鸣板仍在微微震颤,传出最后一句低语:

>“回去吧。你妈妈还在等你听。”

她连夜递交辞呈,买了最早一班飞长沙的机票。

而在南太平洋某座无人环礁上,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