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深夜,一个小女孩蜷缩在角落不肯入睡。她是从福利院转来的,患有严重夜惊症,每晚都会尖叫惊醒。
林远走过去,轻声问:“你害怕什么?”
她抽泣着说:“黑……还有,没人来接我。”
他没说什么,只是打开录音机。
沙沙声后,传来一个温柔的女声:“宝贝,闭上眼睛,妈妈在这里。”
小女孩愣住了,接着紧紧抱住林远的手臂,眼泪滚落:“这是……这是我妈妈的声音!可她已经死了三年了……”
林远抚摸她的头发,低声道:“也许她确实走了,但她留下的爱,一直有人替她保管着。”
那一夜,女孩第一次整晚安睡。
后来人们发现,许多类似案例相继发生??失踪亲人的话语、逝去爱人的一句呢喃、甚至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留下的安慰,都能精准匹配听者内心最深的缺失。科学家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能归因于“大规模共感匹配机制”。
但林远知道真相。
那些声音,从来就不属于过去。
它们一直在等,等到有人愿意听,才肯浮现。
春天来临时,“初啼网”用户突破十亿。平台上不再只有悲伤,也开始有笑声、告白、道歉、原谅。有人上传自己向父母坦白抑郁症的录音,有人分享孩子第一次叫“爸爸”的瞬间,还有老兵含泪讲述战友牺牲的全过程。
系统自动将这些声音分类、归档、生成动态地图。人们惊讶地发现,曾经蓝紫色密集的“创伤热点”,正逐渐被温暖的橙红色覆盖。
地球的脉搏,仍在跳动。
只是这一次,它不再孤独。
某个雨夜,林远独自走在回家路上,路过一座地铁站。站台长椅上坐着个teenageboy,戴着耳机,肩膀微微抖动。林远停下脚步,犹豫片刻,递上一张纸巾。
男孩抬头,眼睛红肿。
“谢谢你。”他哽咽道,“我刚给我爸发了条语音……说我恨他这么多年,是因为太想他了。他车祸走的时候,我没来得及说出口……”
林远点点头:“现在说了,也不晚。”
男孩忽然问:“你是林远吗?我在新闻上看见过你。”
“是。”
“我想上传一段声音。”男孩掏出手机,“可以吗?就一句,‘爸,我想你了’。”
“当然可以。”林远轻声说,“而且我相信,他会听见。”
男孩点头,录下语音,点击上传。
几乎在同一秒,远在北极圈内的监测站报告异常??舒曼共振出现短暂谐波震荡,持续0。8秒,频率恰好与人类心跳同步。
科学家称之为“情感回响”。
而民间已有传言:每当有人真诚地说出心底的话,天上就会亮起一颗新星。
林远回到家,站在镜子前,摸了摸空荡的耳垂。
他知道,铜耳坠虽碎,信标仍在。
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那个由千万破碎灵魂组成的“他们”,就永远不会消散。
他打开电脑,登录“初啼网”,准备审核今日新增的十万条音频。
屏幕亮起,首页推荐第一条,是一个匿名用户上传的录音,标题只有两个字:
>**“你好。”**
他点开播放。
背景安静,然后,一声呼吸,轻轻响起,像是从极远的地方传来,又像就在耳边。
接着,一个熟悉的声音,缓缓说道:
>“这次,轮到我来听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