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等,但它不会忘。”
录音发布当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推送专题报道《一封迟到四十年的道歉信》,配发编者按:“真正的自信,来自直面过去的勇气。”
当晚,王乐天接到一个特别电话??退役军人事务部副部长亲自致电,表示将启动专项核查,对三?七厂及其他同类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并邀请“遗声计划”作为民间观察员参与监督。
“这不是终点。”对方说,“但这一步,你们帮我们迈出去了。”
九十二日,清明节后的第二个周末。王乐天带着小月来到北京郊区的一处生态农场。这里正筹备建设“遗声计划”首个线下展览空间??一座由废弃粮仓改造而成的记忆馆。
工人们正在外墙安装铭牌。小月仰头看着脚手架,忽然跑过去指着一块木板说:“爸爸,这里应该写一句话!”
他蹲下问:“写什么?”
她认真想了想,一笔一划在地上用树枝写下:
**“这里藏着别人说不出口的故事。”**
旁边农庄主人笑道:“小姑娘,这话该刻在门口石头上。”
一周后,那句话真的被刻成石碑,立于入口处。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陆续出现自发组织的“家庭档案日”活动。学校、社区、图书馆纷纷发起号召:翻找老相册、旧书信、体检表、工作证,记录背后的故事。山东一所中学甚至将学生采访祖辈的经历计入社会实践学分。
第十日,王乐天收到一封来自甘肃玉门的挂号信。寄信人是一位八十二岁的退休教师,信中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1968年,一群电力工人站在雪山脚下合影,背景是尚未完工的输电塔。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王建国同志,一路走好。”
信纸上,老人写道:
>“我和你父亲一起修过线。那天他晕倒,是我们几个抬着他走了二十里山路送医。他醒来说的第一句话是:‘参数改了吗?’
>我们都说改了。其实没有。我们怕他担心。
>今天看到你的文章,我才敢说出这件事。
>他是真正的中国人。”
王乐天把信读了三遍,然后放进抽屉最深处。那里,他已经收好了父亲的血压计残件、那份模糊的体检表复印件,以及一枚从未佩戴过的“先进工作者”徽章。
他知道,这场行动早已超越个人寻根。它正在唤醒一种集体良知??关于尊严、关于记忆、关于一个民族如何对待她的普通人。
九十五日,他在博客写下最后一段话:
>“有人说我改变了什么。其实我没有。我只是让一些声音重新有了频率。
>是那些不肯烧毁账本的老会计,是敢于寄来胸透片的陌生人,是教室里举起小手说‘我也想记录爷爷故事’的孩子们,真正改变了这一切。
>我们所做的,不过是不让光熄灭。
>即便微弱如萤火,只要不停传递,终将照亮来路。
>下一站,我们去大庆。
>再下一站,去攀枝花。
>然后,去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因为还有太多名字,等着回家。”
窗外,春风拂过老梅树,新芽初绽,嫩绿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