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眼眶发热。他知道,刚才听到的,不仅仅是一段录音素材,而是一个文明的心跳。
“谢谢您。”他轻声说,“我会好好保管它。”
乌日娜摇头:“保管没用。你要让它传下去。”
“我已经联系了几所民族大学的音乐系,还有非遗保护中心……”
“那些教授只会分析韵脚和语法。”老人打断他,“我要的是??有人愿意跪下来学。”
孙健怔住。
“明天开始,我教你。”她说,“不是录音,是口传心授。每天两小时,连续三十天。你能留下吗?”
所有人都愣住了。这超出了技术团队的工作范畴,近乎一种师徒传承的仪式。
“我可以。”孙健毫不犹豫,“但我笨,可能学不会。”
“没关系。”乌日娜淡淡地说,“只要你肯听,就是开始了。”
那一夜,孙健失眠了。他在私人日志中低声讲述:
>“原来最难保存的,从来不是声音本身,而是发声背后的那份敬畏。乌日娜奶奶不害怕遗忘,她害怕的是被误解??把神圣当作猎奇,把传承当作收藏。”
>“我突然懂了,PENG真正的使命,不只是记录,更是唤醒人们对‘倾听’的尊重。”
>“如果有一天,人们不再需要机器提醒他们该听谁说话,那才是技术真正的胜利。”
第二天清晨,学习正式开始。乌日娜坚持不用任何电子辅助工具,所有内容全靠耳朵和记忆传递。她要求孙健先学会辨识《江格尔》中的十二种基本音律模式,每一种对应不同的英雄命运:征战、离别、复仇、归来……
“这个音,”她哼出一段低沉的旋律,“是铁青马悲鸣时的调子。当年勇士战死,马绕尸三圈后绝食而亡。你要是不懂这个故事,光唱音符,就是亵渎。”
孙健一遍遍模仿,嗓子干裂也不停歇。第三天,他终于勉强唱准了一个短章,乌日娜罕见地笑了:“还行。至少不像狼嚎了。”
与此同时,PENG系统悄然运行着后台程序。它并未直接复制歌声,而是以极高速率捕捉孙健每一次发声时的情绪波动、肌肉微颤、呼吸节奏,并结合乌日娜的原始演唱数据,构建出一套“活态传承模型”。
>【动态建模完成|模块名称:口传基因库】
>可模拟不同学习者在接受口传训练后的语音演变轨迹
>支持跨代际情感迁移还原
这意味着,未来即使没人再亲耳听过乌日娜的原声,只要有人愿意像孙健一样跪下来学,PENG就能根据这套模型,指导他们如何接近那种精神内核。
第十天夜里,暴雪突至。狂风撕扯着帐篷,电力中断,PENG被迫进入节能模式。然而就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凌晨,系统突然自动唤醒,弹出一条异常提示:
>【检测到远距离声波共振】
>频率匹配度:98。7%
>来源:约八十公里外某牧区小学广播站
>内容片段:疑似《江格尔》第十三章“勇士归乡”
团队震惊。那片区域根本没有已知的传承人!
孙健立刻联系当地教育局,得知一周前,一名返乡支教的大学生悄悄组织孩子们排练了一出蒙古语戏剧,其中引用了部分《江格尔》选段。由于缺乏师资,他只能依靠网络视频自学,再教给学生。
“但他们怎么会唱得这么准?”小赵难以置信。
“因为真心。”林妍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就像龙潭寨的孩子喊爸爸回家一样,只要心里有牵挂,声音就会找到归路。”
孙健当即决定调整行程,在返程途中绕道前往那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