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巨额专项资金,以“科研经费”、“设备采购预付款”、“风险补偿金”、“人才引进补贴”等多种形式,如同久旱后的甘霖,又如同精准投送的“弹药”,跨越了繁琐的审批流程,直接注入到锐行联盟内那些正在关键技术上苦
苦支撑、资金链已然岌岌可危,甚至开始抵押厂房和设备的企业账户中。账面上跳动的数字,不仅仅是金钱,更是续命的血液,是点燃希望的火种。
各种由部委联合签发的“绿色通道”许可文件,被专人专车,迅速送达杨平课题组以及联盟内各主要企业负责人手中。这薄薄的几页纸,却重逾千钧。它意味着,他们未来基于国产仪器、试剂和软件所产生的科研数据,将获得
国家层面的正式认可,具有与使用进口设备数据同等的效力。这极大地增强了科研人员和使用单位自主产品的信心,也为未来创新成果的评审、转化和应用,扫清了最大的制度性障碍。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的精干成员,立即兵分多路,持特别护照,分赴北美、欧洲等全球人才聚集地,与名单上那些早已被重点关注,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华人学者、工程师和战略管理人才,进行密集而深入
的接触。他们不仅详细阐述国家层面的决心,提供的巨大平台机遇以及归国发展的各项优厚政策,更以真诚和家国情怀打动对方。许多原本犹豫的顶尖人才,开始认真考虑归国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一批在国内学术界德高望重,具有战略眼光的的两院院士、战略科学家,受专项领导小组的郑重委托,开始秘密走访“破壁”联盟内的核心企业。他们深入实验室、车间,听取一线研发人员的汇报,进行实地调研和
评估,为企业提供顶层的技术路线指导,指出可能存在的陷阱,并帮助链接国内相关的科研资源。他们的到来,如同为在迷雾中航行的船只带来了灯塔的光芒。
当黄佳才在银行总部,接到“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正式电话通知,即便是以他的沉稳和远见,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放下电话,黄佳才久久没有动弹。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车流,心中翻涌着惊涛骇浪。
半小时后,当他的秘书抱着一份厚达数十页,封面印着国徽和“绝密?内部传达”字样的《国家支持“破壁”计划一揽子方案初稿》走进来时,黄佳才从惊涛骇浪中醒来。
他挥手让秘书出去,反锁了办公室的门。然后,他像一个虔诚的信徒,小心翼翼地翻开那份沉甸甸的方案。他读得很慢,逐字逐句,仿佛要将每一个符号都刻进脑海里。从精准无比的资金支持节点,到有力周密的政策保障体
系;从顶尖人才的全方位引进计划,到应用市场的强力开拓举措;从跨部门的协同机制,到最高层的直接督导。。。。。。这不仅仅是一份支持方案,更像是一份针对“破壁”战役的、极其详尽的国家级作战计划。国家出手的力度、广度和
深度,其决心和魄力,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明白,从这一刻起,“破壁”计划的性质已经完全改变了。它不再仅仅是锐行和一群盟友的背水一战,而是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整个民族在生物医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迈向世界一流的期望。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合上文件。
一种混合着巨大压力,无上光荣和熊熊斗志的情绪,在他胸中激荡。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所有核心高管,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和力量:
“通知下去,最高级别紧急会议!国家已经为我们铺好了路,架好了桥!接下来轮到我们冲锋了!‘破壁”计划,全速前进!”
政府与民间,科学家与企业家,国内市场与国际视野。。。。。。所有曾经因为体制、领域、利益而分散的力量,此刻正在被一个崇高的目标和一个高效运转的国家体系,前所未有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逐渐凝聚成一个休戚与共、
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
黄佳才站在窗前,背影挺拔。
他脑海中再次浮现出“小舢板对抗航母战斗群”的比喻。单靠企业的松散联盟去对抗那些深耕上百年,与资本深度捆绑、早已形成生态护城河的跨国巨头,力量是何其单薄。
这些国际巨头,表面上标榜自由竞争,实则与资本、政治、学术等各种力量结合成了真正的庞然大物。它们的出击,从来不是单一企业的行为,而是一个庞大利益联盟的协同绞杀。任何试图仰攻的挑战者,最终往往在它们构
建的体系性优势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或惨遭收购,或黯然退场。
但现在,不一样了。
黄佳才不是小舢板对抗航母,而是航母对航母。
落地窗外,天际线的厚重云层露出金色的阳光,黄佳才胸中激荡,一股强大的底气从脚底升起,贯通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