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不想考公务员,是我们曾经以为那种生活不属于我们。但现在我知道,只要肯学,哪里都是考场。哪怕最后没考上,我也已经是更好的父亲、丈夫、工人。”
这句话被截图传遍网络。
而真正掀起新一轮浪潮的,是一个意外事件。
内蒙古阿拉善的其木格,在完成平台“写作进阶课”后,鼓起勇气投稿《草原》杂志,文章题为《一个牧民女人的识字史》。编辑起初怀疑代笔,专门派人前往采访核实。确认属实后,不仅全文刊登,还在卷首语中写道:“这篇文章没有华丽辞藻,却让我们看见了文字最原始的力量??它是尊严的起点。”
随后,《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转载此文,并配发评论:《每一个想要说话的人,都值得被倾听》。
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平民写作热”。甘肃定西的农民办起《田埂诗刊》,贵州铜仁的留守儿童集体创作绘本《山那边》,江苏南通的退休纺织女工出版回忆录《梭子声里的四十年》……出版社发现,这类书籍虽不起眼,但退货率极低,读者留言清一色写着:“原来普通人也能写历史。”
陈着收到一本寄自青海的合集,封面手写着《牛棚夜读笔记》,作者栏只有一行小字:“一群不敢停下的人”。翻开第一页,是一段录音转写的文字:
>“今天又冷,风刮得像刀。我把耳机塞紧些,怕吵醒孩子。这节课讲‘因果关系’,我听懂了。原来我不是命不好,是因为没人告诉我可以选择。明天,我要去乡里问清楚,低保能不能我自己申请。”
他合上书,久久不能言语。
那天夜里,他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旷野中,四面八方传来朗读声。有的结巴,有的颤抖,有的带着口音,但都在努力发声。他抬头望天,繁星如海,每一颗都像一台点亮的“共学盒”。
醒来时,窗外晨曦初露。
他打开电脑,收到一封来自司法部的邮件:经研究决定,拟将“人身权利普法课”“婚姻家庭权益解读”等系列课程纳入全国“八五”普法推荐教材目录,建议由“共学平台”牵头编制标准化内容版本。
他还注意到,系统后台刚刚突破两千万用户大关。
这一刻,他忽然想起六年前那个雪夜,自己蜷缩在出租屋刷招聘网站时,看到一条公务员岗位描述:“要求全日制本科,党员优先,男性,年龄30岁以下。”
他曾笑着对自己说:“谁考公务员啊。”
如今他知道,答案早已揭晓。
不是那些早早被选中的人,也不是那些天生站在起跑线上的人。而是那些在寒夜里偷偷背诵拼音的母亲,是在沙漠边缘坚持给孩子讲课的老师,是宁愿离婚也要拿到毕业证的女人,是明知会被嘲笑仍举起手说“我想试试”的普通人。
他们或许永远不会穿上制服、走进机关大楼,但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片土地最基本的秩序与良知。
真正的公仆,未必有编制,但一定有担当。
中午,他召集全体成员开会。没有PPT,没有数据图表,只放了一段视频:从西藏雪山到海南渔港,从东北林场到西域戈壁,无数人在不同角落打开“共学盒”,戴上耳机,翻开笔记,默默学习。
“我们不再只是做教育。”他说,“我们在参与一场静默的革命??让每一个中国人,无论出生何处,都能拥有开启人生的权利。”
散会后,他独自走到楼顶。春风拂面,远处工地上传来机器轰鸣。城市在生长,而有些东西,正在悄然重生。
他拿出手机,打开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
>“你说知识改变命运?不对。
>是命运逼人寻找知识。
>而我们,只是在路边点了一盏灯。”
片刻,点赞破千。
其中一条评论来自李志远??那个曾写下《我不想考公务员》的少年。如今他已升入高中,成绩名列前茅。他的留言只有八个字:
**“灯在,我就在路上。”**
陈着笑了笑,收起手机。
楼下传来欢呼声。原来是新一批五千台“共学盒”完成封装,即将发往云南、广西、新疆等地。包装箱上印着一行小字:
**“送给每一个不肯放弃的人。”**
他走下楼梯,顺手拿起一台设备检查接口。指尖划过机身侧面,那里刻着一行激光铭文,只有靠近才能看清:
**“这里存放的不是数据,是一个个不肯低头的灵魂。”**
夕阳西下,整栋大楼沐浴在金色余晖中。
而在千里之外的某个小山村,孩子们又一次围坐在“共学盒”前,齐声朗读课文:
“春天来了,草长莺飞,万物复苏……”
他们的声音穿过山谷,飘向远方。
就像六年前那个雪夜里,那一声无人听见的叩问,终于等到了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