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震惊。太子当即下令解散“澄清司”,释放被捕者,并追查甘玉瑶行踪。
而此时,甘玉瑶已携部分赃款欲逃往辽东,途经居庸关时被守将识破身份,擒获押解回京。
公审之日,万人空巷。
阿禾并未出席。他在城外一座荒庙里,静静听着远处传来的钟鼓声。身旁坐着那位老尼,正低声诵经。
“你觉得,他们会说实话吗?”她问。
“不会全说,”阿禾答,“但只要开了口,裂缝就会越来越大。”
年后,新帝登基,改元“昭明”。
首道诏书即宣布:废除“野史禁令”,正式承认《未删国史》为民国共信之文献;追赠阿禾“直笔大夫”称号,赐紫袍玉带,召其入阁参政。
使者来到荒庙宣旨,却发现人去屋空。
只留下一封信,置于供桌之上。信中写道:
“陛下仁德,天下幸甚。然民史之所以可信,正在其不受庙堂节制。吾非不愿效忠,实恐一入宫门,笔便不再自由。
铜铃仍响,井泉未涸。
我将继续行走,
在没有路的地方铺路,
在无人听的地方说话,
在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种下记得的种子。
愿此世之人,
不再因说出真相而恐惧,
而是因沉默而羞愧。”
使者默然良久,将信带回皇宫。
多年后,江南某小镇学堂。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师站在讲台上,手中拿着一本泛黄的《未删国史?泉州卷》。台下坐着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段真实的历史。”老人翻开书页,“天启七年,有一群年轻人,因为不肯说谎,死在了一场大火里。他们的名字,曾经差点被抹去。但现在??”他指着墙上悬挂的一块木牌,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姓名,“你们看,他们都回来了。”
一个小女孩举起手:“老师,我也能写历史吗?”
老人笑了,从讲台下拿出一口小巧的铜铃,挂在她脖子上:“只要你愿意记住,愿意说出来,你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窗外阳光洒落,铃声轻响,悠悠荡荡,飞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