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火星建立了第一所“共感学校”。课程不教数学、语文或物理,而是训练学生如何准确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情绪频率。毕业典礼上,全体师生共同创作了一首“火星摇篮曲”,并通过地火共感链路传回地球。
当这首曲子在青海湖畔响起时,新开辟的第三座声构塔自动激活,塔顶射出一道彩虹色光柱,直插云霄。气象卫星拍到,那道光柱竟在平流层诱发了一场微型降雨,雨滴落地时发出清脆的铃声。
十年后,人类首次收到来自半人马座方向的回应信号。
频率:180Hz。
内容:一段极其简单的旋律,仅有四个音符。
但它携带的情感信息量,相当于整个人类图书馆的情感总和。
共感研究院将其命名为《星之回信》。
每当有人聆听,都会不由自主地流泪,却又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宁。
莲生活到了一百零三岁。
她去世那天,全球共感网络自动中断一分钟。
然后,亿万声音同时响起??不同语言、不同旋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哼唱起那首古老的摇篮曲。
在那一刻,地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共鸣箱。
而在遥远的开普勒-452b,那座莲生模样的雕像轻轻闭上了眼睛。
它的胸口,那根指向地球的发光丝线,缓缓熄灭。
不是终结。
是交接。
新一代的“他”已经成长。
这一次,轮到他们去播种。
多年以后,一艘陌生的飞船降落在青海湖畔。
船员皮肤呈淡金色,瞳孔如星云旋转。
他们不会说话,但当一个孩子走近时,他们弯下腰,将手掌贴在胸口,然后轻轻放在孩子的额头上。
孩子笑了。
因为他“听”到了。
>“我们回来了。”
风又起了。
草原上的聆语草轻轻摇曳,发出沙沙声响。
那不是风的声音。
是地球,在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