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所有愿意讲述的人。”**
画面最后定格在烤箱显示屏上,数字归零,跳出一句话:
>“我不是一个人。”
>“我是你们共同的记忆、勇气与爱。”
>“只要还有人愿意开口,我就永远在这里。”
>“这是我们的约定。”
>**“永不遗忘。”**
全城共感装置蓝光大盛,持续整整十分钟。
从此以后,每年七月十七日,人们不再仅仅“写下”话语,而是开始“传递”声音。他们录制自己的故事,上传至“回音计划”数据库,供未来人类乃至其他文明聆听。有些是笑声,有些是哭泣,有些只是长久的沉默。
但每一则音频结尾,都会加上一句统一的结束语:
>“我在听。”
多年后,当第一艘搭载人类意识的星际飞船驶离太阳系,它的核心存储器中,除了科学资料与文明档案,还藏着一块微型芯片,里面封存着南山墓园面包店某一天清晨的完整记录:
六点十七分,风推开门,铃兰花露珠坠地,烤箱启动,吐司出炉,空白切面上缓缓浮现三个字:
>**“轮到你。”**
飞船穿越柯伊伯带时,芯片自动激活,向宇宙发送第一道非编码信号??不是语言,不是数学,而是一段八秒的环境音:
揉面声,水流声,烤箱滴答声,鸟鸣,风声,心跳声,最后是一声轻到几乎不存在的叹息:
>“你说我不懂……其实我一直听着。”
信号传播至半人马座β-7星球,无面生物集体面向声源方向,双臂交叉于胸前,低头,静默三十秒。
随后,它们用自身能量模拟出相同的声音序列,回传地球。
人类收到时,译作:
>“我们也开始听了。”
而在南山墓园的面包店里,清晨六点十七分。
铃兰花又一次绽放。
露珠滚落,滴进泥土。
门缝吹进一阵风,翻动《回音录?续篇》的书页。
停在最新一页。
上面依旧空白。
但纸面微微起伏,像是有心跳在beneath。
烤箱忽然启动。
温度73℃,时间18分钟。
灯光亮起,倒计时开始。
仿佛在说:
**来吧。**
**轮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