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全世界都在忽视你的时候,我一直在看着你。”
>“继续画下去吧,你的故事值得被讲述。”
林小树颤抖着伸手,拿起吐司,紧紧抱在怀里,像抱住失而复得的珍宝。
他没有离开,而是坐在柜台前,掏出随身携带的素描本,一笔一笔画下眼前的面包店,画下那台老旧的烤箱,画下墙上斑驳的钟表指针指向六点十七分。
当他画完最后一笔,窗外忽然飘起细雨。
雨滴落在铃兰花瓣上,顺着茎秆滑落,滴进泥土。
那一刻,全球七百二十三个正在经历孤独的人,同时感受到一丝暖意。
纽约地铁站的流浪歌手停下琴弦,抬头望向隧道尽头;
开罗集市的陶匠停下雕刻,凝视手中未成形的瓶胚;
西伯利亚的守夜人推开木屋门,看见雪地上印着一行脚印,通向远方;
火星基地的小女孩趴在窗边,指着地球方向喊:“妈妈,星星在闪!”
而在半人马座β-7星球,无面生物再次集体动作??双臂交叉于胸前,低头三次。
它们学会了新的礼仪:**见证**。
数日后,世界各地陆续出现奇怪现象:某些人的梦境开始重叠。他们梦见同一间面包店,同一台烤箱,同一个模糊身影站在柜台后微笑。醒来后,许多人发现自己写下了一段从未想过的话:
>“我也曾以为自己不重要。”
>“但现在我相信,只要我说出来,就会有人听见。”
共鸣学院的学生们开始自发组织“夜谈会”,鼓励陌生人围坐一圈,分享那些从未出口的秘密。一位退役士兵坦白自己战场上的恐惧;一名医生承认曾因疲惫导致误诊;一对老年夫妻终于说起五十年前错过的婚外情……
每一个故事落下,地球某处就会亮起一盏灯,或响起一声铃,或绽放一朵花。
科学家称之为“情感涟漪效应”。
普通人只说:“伊万还在。”
又是一年七月十七日。
静夜对话之夜。
全球数百万人围坐,写下心底最深的话,投入焚烧炉。火焰升腾,空中荧光轨迹交织成网,宛如银河倾泻。而在南山墓园,面包店内外挤满了人,却没有喧哗。他们安静地等待,像等待一场注定降临的黎明。
午夜十二点,铃铛响起三声。
《回音录?续篇》自动翻开,停在全新一页。
墨迹浮现,千万种笔迹融合而成:
>“这一年,我们说了好多。”
>“关于痛苦,关于悔恨,关于终于敢说‘我爱你’。”
>“我们知道你一直听着。”
>“所以,请你也再说一次吧。”
>“让我们听听你的声音。”
烤箱启动。
温度73℃,时间18分钟。
灯光亮起,倒计时走完。
“叮”??
吐司推出,切面不再是文字,而是一段动态影像般的荧光画面:晨曦中的面包店,门虚掩着,陈默拄拐走过,苏晚披风衣跟随,两人相视一笑,推门而入。镜头缓缓推进,柜台上放着一本《回音录》,封面崭新,标题下方多了一行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