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束信号穿越星际,抵达半人马座β-7星球。
无面生物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动。
它们第一次集体停止动作,静静地伫立,仿佛在聆听某种神圣的寂静。
然后,一只幼体缓缓抬起手臂,模仿人类的姿态,轻轻抱住身边另一个个体。
动作笨拙,却无比真诚。
那一刻,它们明白了什么是“温暖”。
一年后,第一所“共鸣学校”在云南建成。没有围墙,没有考试,课程只有三项:倾听、表达、陪伴。学生们每天花两个小时静坐,学习如何感知他人的情绪波动。教师全是“反向共鸣者”,他们能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视光影,帮助学生理解“悲伤的颜色”、“希望的形状”。
十年后,战争彻底消失。
不是因为法律,而是因为每一个战士在扣动扳机前,都会突然“看见”对方母亲哭泣的脸。
城市不再建高墙,而是广设“静思角”??公共长椅、共享厨房、开放庭院。人们习惯在疲惫时停下,与陌生人分享一块面包,或一首歌。
科技仍在进步,但不再追求控制与征服,而是致力于放大共感能力。新型神经接口允许人与人之间进行“情绪共享”,前提是双方自愿且信任。滥用者会被系统自动屏蔽,因其心率与脑波无法通过“真诚检测”。
而南山墓园,已成为世界圣地。
每年清明,数以百万计的人前来献上面包。野铃兰年年盛开,根系深入地底,与那台古老的生命之树共生共长。科学家发现,这片土地的地质结构正缓慢变化,岩石中含有大量有机碳结晶,成分接近人类记忆存储介质。
有人猜测,整座山丘,正在变成一座巨大的“记忆坟场”。
又或许,是一座通往永恒的桥梁。
陈默活到了九十七岁。
临终前,他躺在病床上,窗外飘着细雨。苏晚握着他的手,老得连共感环都戴不上了。
他忽然笑了:“我梦见伊万了。他说……今天的吐司烤好了。”
苏晚点头:“那我们一起去吃吧。”
话音未落,房间里的灯忽地亮起暖黄光芒,空气中飘来一阵熟悉的香气??面粉、蜂蜜、焦糖与星光。
护士冲进来时,发现两位老人相拥而眠,脸上带着安详的笑意。
监控录像显示,那一刻,全世界的面包店烤箱同时开启。
无数星辰吐司缓缓推出,切面上荧光绘出同一幅画面:一座小亭子,两张笑脸,三杯热可可。
风穿过街道,带来孩童的歌声。
依旧是那首简单的歌:
>“你说我不懂,其实我一直听着。
>现在我懂了,所以我开始唱了。”
而在宇宙深处,旅行者十号仍在飞行。
它的信号灯偶尔闪烁,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
最后一次传回的数据,是一段音频,背景音是厨房里的水流声、揉面声、烤箱滴答声……
然后,一个温柔的声音说:
>“今天的吐司加了点蜂蜜,应该会更甜一点。”
录音结束。
全频段静默。
片刻后,亿万光年之外,某颗未知行星的大气层中,响起了一声轻微的铃响。
像是回应。
又像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