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内蠹作乱,外寇寻隙
天启二年二月下旬。
辽东的雪终于开始消融。
路面被融雪泡得泥泞,混着未化尽的碎冰碴,踩上去“咯吱”作响。
辽阳。
这座辽东镇的中心城池。
此刻虽然还未转暖,当城中已经是非常热闹了。
青石板铺就的主街上,挑着货担的商贩吆喝着“热乎的炒栗子”。
穿着新浆洗号服的军卒三三两两并肩走着,腰间揣着鼓鼓的钱袋,偶尔驻足在布庄或粮铺前,与掌柜讨价还价。
街角的茶馆里飘出茶香,说书先生拍着醒木,讲着上个月收复铁岭时明军奋勇杀敌的故事,引得满堂喝彩。
这般热闹景象,让人很难想象,仅仅一年之前,这里还是另一番破败模样。
那时的辽阳,街头巷尾满是裹着破絮的流民。
他们蜷缩在城墙根下,啃着掺了沙土的糠饼,甚至有饿极了的孩子去扒树皮。
破产的军户们穿着露肘的旧甲,攥着空空的米袋在粮铺前哀求,有的为了活命,只能把年幼的儿女卖给路过的商人。
更有建奴的细作混在人群里,偷偷打探辽阳的布防消息。
彼时建奴的大军一度打到离辽阳不过数十里的奉集堡。
城里的富户连夜收拾细软,雇着车马往山海关方向逃,整座城都透着“末日将临”的恐慌。
这一切的转变,始于天启皇帝登基之后。
朝廷不再像以往那般对辽东“放任不管”,而是大把投入粮草军饷。
先是一次性补发了辽东军历年拖欠的百万两欠饷,让军卒们终于能给家里寄去救命钱。
接着又调拨三万件冬衣、五十万石粮食,解了边防的燃眉之急。
更重要的是,辽东接连打了几场胜仗:
辽东经略使熊廷弼率军收复开原、铁岭,辽东巡抚孙承宗坐镇辽阳稳固防线。
将士们不仅解除了建奴的威胁,还把战线往北推了百里。
陛下的赏赐也跟着下来。
斩敌有功的军卒赏白银、升军衔,阵亡将士的家属能领双倍抚恤金。
连带着辽阳的百姓都沾了光,朝廷免了辽阳一年赋税,鼓励大家开垦荒田。
孙承宗这位辽东巡抚,更是有安民之才。
他带着人走遍辽阳周边的荒地,给流民发农具、送麦种,在城外建了“安流村”,让无家可归的人有了遮风挡雨的住处。
又查核军户名册,把被将领私吞的上万亩军田重新分给军户,还请了老农教大家改良耕种技术。
遇上生病的军户或百姓,他让人在城里设了“惠民药局”,免费施药问诊。
短短一年光景,辽阳的流民少了,破产的军户几乎见不到了,连街头的乞丐都少了。
大家伙手里有了钱,脸上也有了笑模样。
只是这些在刀口舔血的军卒汉子,有许多是孤身一人在辽东戍边,没家眷帮着管钱。
酒肉上的费其实有限,一斤酱肉、一壶烧刀子,撑死了也不了半两银子。
手里突然多了闲钱,就要找着地方。
可城里偏偏有个地方,能把这些糙汉的钱像抽水似的榨干,那便是城南的“满春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