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能感受到,陛下的这份重视,并非只是为了皇室血脉,更是对自己的重视。
她温顺地点头:“臣妾明日一早就去安排,让太医院将所有章程流程整理妥当,亲自送到陛下御案前。”
此刻的张嫣,完全沉浸在皇帝的关怀与爱意之中。
她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皇后。
丈夫不仅对自己情深意重,更能体恤后宫众人,这样的帝王,值得她倾尽所有去辅佐。
也正因如此,她暗自下定决心,要更加用心地打理后宫,让陛下不必为后宫琐事烦扰,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大明的中兴大业之中。
而用完晚膳之后,朱由校这次没有熬夜批阅奏疏了。
而是抱着张嫣早早睡下。
活要干,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时光飞逝。
转眼半个月过去。
时间已经是来到了天启元年十一月下旬。
内阁。
随着叶向高与何宗彦正式入阁,原本趋于平稳的朝局,再次泛起微妙的涟漪。
这两位三朝老臣虽无结党之意,却自带深厚的人脉与声望。
那些此前因新政推进而暂避锋芒、偃旗息鼓的臣子,渐渐开始向两人靠拢。
有人是敬佩叶向高当年独撑内阁的风骨,有人是认可何宗彦清廉务实的治政风格,更有人是想借两位老臣的影响力,在朝堂上为自己谋求更多话语权。
一时间,内阁值房外的访客多了起来,六部官员递上的奏疏中,也时常能看到“请叶阁老何阁老详察”的字样。
虽尚未形成明确的派系,却已隐隐有了“叶何阵营”的雏形,与此前依附方从哲的官员形成微妙的制衡。
与此相对的,是首辅方从哲日渐显露的力不从心。
这位曾在泰昌朝过渡期间稳定朝局的老臣,本就以“中庸”著称,如今面对叶向高的威望与何宗彦的干练,愈发难以掌控内阁节奏。
不过,朝局的变动也并非全是隐患。
有了叶向高统筹全局、何宗彦细化执行,朝中诸事的运转效率明显加快:
此前因派系争议而搁置的边军屯田方案,很快拟定了具体章程。
地方上报的番薯推广难题,也得到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就连此前拖延许久的江南税政清查,也有了突破性进展。
江南各府县的税表,终于陆续递到了户部,且初步核算的税银数额,比去年同期多了近一成。
消息传到东暖阁,朱由校脸上却没有太多喜悦,反而眼神愈发深邃。
“多缴一成?”
朱由校声音虽轻,却带着几分冷冽之意。
“见朕用了叶向高、何宗彦,便以为朕准备倒方,给朕几颗甜枣来了?”
可这点甜枣,可满足不了他!
在朱由校看来,江南税银的增长,恰恰印证了此前清查的必要性,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整顿江南官场的决心。
这些新增的税银,不过是冰山一角,若能彻底厘清江南的田产与税赋,国库的充盈程度将远超预期。
就在朝堂忙着梳理政务的同时,另一桩关乎军心的大事也终于筹备就绪。
经过大半个月的调度,第一批赏赐辽东将士的物资,已在通州码头整装待发。
五十万两赏银分装在数百个加固的木箱中,千匹彩缎整齐迭放在特制的布囊里,还有蟒衣、丹书铁券等象征荣誉的物件,皆由专人看管。
此次押送任务,朱由校特意委派了太监王承恩。
这位太监此前多次负责封赏之事,从无差错。
在朱由校的亲自授意下,负责押送辽东封赏物资的王承恩,并未按原定的“通州-山海关-辽东”路线行进,而是临时调整路线,先绕道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