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皇明 > 第380章 税滞江南谁家天下(第1页)

第380章 税滞江南谁家天下(第1页)

第380章税滞江南,谁家天下

天启元年,十一月元日。

铅灰色的天空低垂着,没有半分雪意。

干燥,依旧是这座古都乃至整个北直隶冬日不变的基调,只是今年,这份干燥来得格外执拗。

街面上,零星的灯笼还挂在店铺门口,行人裹紧了袍,缩着脖子匆匆而过,偶尔能听到几声咳嗽,混在风声里,透着几分压抑。

街角的粮店前,几个老农正围着伙计低声打听粮价,眉头皱得紧紧的:“今年这冬旱,麦子怕是熬不过去了……”

他们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

自入秋以来,北直隶便没下过几场透雨,入冬后雪下得更少。

田埂里的冬小麦,苗尖早已蔫黄,稀疏地趴在干裂的土地上,连最有经验的老农都摇头叹息。

这般长势,来年收成定然锐减,怕是连往年的三成也凑不齐。

万幸的是,之前陛下力主推广的番薯,在这场冬旱里显出了韧性。

虽然干旱也让番薯的块茎小了些,可相较于小麦的“几乎绝收”,番薯田依旧能有六成以上的产量。

而六成的产量,已经能够收获很多番薯了。

街面上的粮商们心里都清楚,若是没有这成片的番薯田托底,别说辽东大军的粮草供应会断档,就连京城好不容易稳住的粮价,怕是要一夜之间窜上天去,到时候流民四起,局面不堪设想。

而此刻。

紫禁城。

东暖阁内。

地龙烧得不算旺,空气中只有一丝微弱的暖意。

明黄色的帷幔低垂,案几上摆着一盏冒着热气的绿茶。

大明皇帝朱由校身着常服,正坐在案前,正在审阅今年户部递上来的税收账簿。

账簿的纸页泛着微黄,上面的小楷密密麻麻,记录着今年各地的税银、粮米数额,只是不少地方都用朱笔圈注,透着几分刺眼。

内阁首辅方从哲坐在左侧的小凳上,一身绯袍,他须发皆白,却依旧腰板挺直。

东阁大学士李汝华坐在方从哲身旁,神态比老首辅更显平和。

他偶尔会抬眼扫过账簿,又很快垂下眼帘,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胡须。

税收不顺的消息,他早从户部那边听过风声,此刻只等着皇帝开口定夺。

与两人的沉稳不同,户部尚书李长庚坐在右侧的角落里,整个人如同坐在烧红的铁板上。

他身上的绯色官袍早已被冷汗浸得发潮,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鬓角往下淌,即便暖阁里不算热,他却觉得浑身燥热,连手指都在微微发抖。

他不敢抬头看皇帝,只能死死盯着自己的靴尖,心脏“咚咚”地跳着,几乎要撞开胸膛。

李长庚的慌乱,全因皇帝手中那本账簿。

按往年的规制,每到十月,江南诸省的税银呈报文书,早该像雪片般堆进户部衙署了。

毕竟,江南是大明的“钱袋子”。

江苏的苏松常镇四府,丝织业、纺业遍布城乡,商号鳞次栉比,白银在牙行、票号间流转如活水。

浙江的杭嘉湖平原,粮米丰饶,漕运繁忙,连带着盐税、茶税都比别处丰厚。

江西的瓷器、木材顺着赣江而下,远销南北,商税数额常年稳居全国前三。

更重要的是,一条鞭法在江南施行多年,早已落地生根。

田赋、徭役折银征收,地方官熟稔流程,乡绅百姓也习惯了这种便捷,加上江南官员多是科场出身,执行力强,历年都能在十月下旬,将核定的税银数目、解运路线一并呈报,从无延误。

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亦是如此。

福建靠着海贸与茶叶,广东依托洋商贸易,早年间便推行“纲银法”“均平银”,将杂役、贡纳尽数折银,征收效率比内陆更高。

往年这个时候,福建的茶税、广东的洋税文书,早已由驿站快马送抵京城,连解银的漕船都该出港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斗罗大陆
唐家三少斗罗大陆
...
藏锋
他曾是少年藏锋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