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现代美字
前言
严格来说,一个人的价值,要等到盖棺才能论定。因此,如果想要评论一个人,必须等到当事人离世之后,才能完全说尽。尤其是双方都还在世的时候,只会受到一些无益的感情局限,很难得到正确的认识。天才的作品将会随着时代添增光彩,有些天才在世时完全没受到人们的关注,直到后世才获得人们的认同,终于赢得稳固不动的价值,坐稳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的例子相当常见,主要都是基于这样的理由。
然而,当作品问世之时,人们就已经赋予作品既定的价值,并不是后来才附加的。假设某件杰作的价值,直到流传后世才获得人们的肯定,那也是一开始存在于作品当中,之所以未曾获得肯定,则是由于没有能够肯定作品的人。即使有人能隐约体会其价值,他们在世之时,也会受到情感的有色眼镜迷惑。
由于这个层面,想要完全评论现代人物的作品,实在相当困难。然而,对一个具鉴赏能力的人来说,并非完全不可能。不过,大多数的人并不会这么做。就书法来说,也许可以对过去的人,或是已经有一定评价的人的书法指手画脚,却几乎不会直截了当地评论现代的书法。因为他们很聪明,刻意回避可能暴露自己无知的危险工作。
我之所以会这么做,并不是出于刻意挑战别人不敢为之事的稚气。而是我认为这么做有助于培养鉴赏书法的能力。
在此之前,我必须先提出一些先决条件,我提及的书法,全都能列入美字之列,全都是现代一流的书法。因此,我并不会刻意说一些夸大的溢美之词,这里只会提出问题点,希望各位理解,它们全都是非常优秀的书法。不好的字,我一开始没打算提出来。此外,我有时候会看心情,列举出有兴趣的人物,也不会按照什么顺序。此外,有部分人物已经离世,不过我觉得可以列入现代的部分,因此仍然提出来评论。
头山满老翁的书法
前言实在是太长了,赶快进入正题吧。首先,我第一个要提的是头山满老翁的书法。他写过“淡如云——头山满”,轻淡犹如云……是相当不错的字。我经常看到头山老翁的字,偶尔也会看到十分可疑的字。仿冒品太多了。这件绝对是真货。因为气宇恢宏。
不过,整体看下来,只要懂书法的人,大家第一个感觉到的,应该会是“云”这个字的特异性。“云”似乎特别显眼,而且不是好的显眼,而是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才会特别起眼。“淡如”写得如行云流水,写到“云”的时候,好像用了不同的心境书写,“云”这个字没跟着“淡如”两字。看起来好像拿了另外写的字来拼凑在一起。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感觉到这件事。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推测头山老翁对“云”这个字的省减法、外形相当感兴趣,应该写过很多遍吧。若无其事地以每个人都能理解的省减法,写出“云”的时候,我想一定能用与“淡如”相同的热情来写才对。然而,他对于此字的省减法、此字的外形太感兴趣,在外形的限制之下,心境也发生了变化。也许就是我所谓的用书法字表演的动机吧。因为这层意义,在写“云”的时候,跟行云流水地写“淡如”之时,心境本身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他在心里想着,终于要写到那个字了,在不知不觉中,对此字省减法的特殊兴趣发挥了作用,才会让这个字成了与整体格格不入的特异之字。
因为这是他本来就对外形感到兴趣,写过许多次的字,于是灵巧地挥洒他的毛笔,却少了几分光彩。“淡如”还有热情,“云”却没有热度,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给人一种拼拼凑凑、不和谐的感觉。总之,头山老翁就这样写完了“淡如云”,这时,他似乎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只剩下轻轻松松、一如往常地签名而已。结果“头山满”这几个字,成了整体最坦白、最顺手的字了。因此,在这幅作品之中,最后的签名写得最好,灿然绽放艺术的光辉。
以上当然是我假设各种情境,试着剖析心理的说法,从完成的字来说,实在不得不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从头到尾都能用签名的心境来写,一定会是一幅伟大的作品。然而,很可惜地,这幅作品却分成三段。如果写“云”字也能用上“淡如”的热情与力道,就算只有这样,一定会比成果好多了。
反过来说,头山老翁的心境有时候会分裂,如果用一点讽刺的表现来说,至少,他握笔的时候,应该是胸怀大志吧。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更详细的细节,老翁的字并不是习字后的成果。就书法的技术来说,稍嫌不足。不过,可以看出他的人品特别优秀。举例来说,起笔的一线,也就是“淡”写完散水[30]的第一条直线,完全展现了头山老翁的优点。蕴含力量又扣人心弦。有一种特殊的风格。不过,接下来第二条直线(自中段起如钓鱼针般弯曲的线条)几乎也是完全相当的风格。因此,在“淡”这一字之中,这两条线已经给人重复的感觉。接下来,在“如”的时候,又出现相同的线条。三条相同写法的线条,以这种方式多次出现,给人重复的感觉,总觉得有点沉重。这当然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从书法的技术面来说,实在很难说是熟习精通。总而言之,在这幅作品中,写得最好,绽放艺术光彩的,就属签名的“头山满”了。希望他未来能用这种感觉,写出上面三字的题字。
昭和十年
正木直彦[31]老师的书法
好的书法,应学习书法家的风格,所学之书法却又不堕入书法家之流派。这就是习字的要诀。然而,学习书法之人,一百人中,就有一百人堕入书法家的流派,毕竟这是常态。老实说,这也是世上的通则。
问题在于书法家之流派到底有什么不好,我所谓的书法家风格,糟糕在哪个地方,换句话说,就是只注意表面的技巧,内容毫无价值。以技巧为主时,兴趣会偏向与技术相关的部分,举例来说,他们会思考什么样的横线比较好看,什么样的钩法比较有趣,其他还有下笔要不要用力,条粗或细,这类装饰外观的技术工作成了最重要的事件。这是习字途中,任谁也无可避免的通病。
从技术本位逐渐堕落至邪魔歪道,也许是由于笔者没有天分,或是见识不足造成的,说得更适切一点,这些人十分拙稚,未能清楚领悟书法的生命价值,终究存在于技术之外。
倘若书法的生活,大部分都是技术,只有极小部分是内容,像贯名[32]这样的人,在日本都能说是空前绝后的美字书法家,应该受到极大的重视,倍受珍藏才是。如果我们以明治年代为例,现在人们热烈讨论的梧竹老翁之字,才应该称为了不起的美字才对。和鸣鹤或岩谷(一六)相比,梧竹离书法家的确有一段距离,技术纯熟,名气也算响亮,不过,从根本看来,仍然与鸣鹤、一六相同,受到书法家流派的局限,内容贫乏。也就是说,即使外观看似超越流派,不过外观仍然来自下笔的技术,除了工匠风的技巧趣味之外,毫无内容。即使摆出超越流派的风貌,其实根本完全没有超越。因此,内容贫乏,书法该有的生命当然已经枯竭。
近来,人们议论纷纷的僧侣之字,例如寂严[33]等人,根本受到过度的吹捧,他们仍然有许多人抱持技术本位的想法,早已堕入书法家的流派。在具鉴定眼光的人之前,仍然难掩其贫乏的内容。只消看一眼即可得知笔力纯熟,字体也用心安排,有几分趣味,真是可惜啊,其本质仍然堕入书法家的风格,令人难以尊崇。后来,直到良宽出现,他是首位坚持外形姣好又追求传统风格之人,充实了书法的内容,坦白说,在寂严及其他近世的僧人当中,根本找不到可以与他相提并论的超级美字。高僧良宽的高贵人格,完全展现在其书法之中。
这时,有一件不可思议之事,明治时代竟能有人学习书法家流派的书法,却未堕入书法家的风格,并能挺立于书法家流派之外,写得一手正统的好字。那人仅此一位,别无其他,正是副岛种臣伯爵。在整个明治年间,种臣伯爵可说是无人能出其右,果断地写出优秀的书法。我想,他应该是一个特例。由于他是一名杰出的人物,才不会受到影响。
在此先概括整理一下,一般人应该注意,马马虎虎地学习书法,乃是一件危险之事。为什么会危险呢?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们会学到技巧,挑选了不符合自己个性、身份的书法风格,于是显露出匠气。若书法带着匠气,半调子的人将会受到匠气的压抑,无力制止它。也忘不了技巧的趣味性。于是,书法怎么也无法走向正统。
至于正统又是什么呢?减少不自然的行为,或是干脆在没有不自然行为的情况之下写书法,要有成为人格高尚者的觉悟。让美字之玄妙渗入心脾,不管写得多么差,都能化为美字的境界。尽管如此,大部分的人学习书法之后,总会受到匠气的影响,学会运用毛笔的技巧,在下笔之时,总会一一浮现这样写如何,那样写又会如何,这类小聪明的想法。因此,完成的作品不会成为美字,而是披着美字的外衣,伪装成美字的冒牌货。若是坏心眼地批评,只能说煞费苦心,写出来的却是无药可救的美字形骸。
评论正木老师的书法时,刚开始人们多半认为他漫不经心,不过,请大家先抱着以上的见解,仔细观察上面的字。
“十三松堂”就是正木直彦老师写的字。看了这幅作品,可以得知他学的还是书法家风格的习字法。因为我也不曾打听他向谁学的,所以我不太清楚,只知道他学的并不是什么特殊的风格。不过,我们可以判读出他曾经学习过各种字体的痕迹。我想他也看过许多碑帖。让人联想起大师[34]的《风信帖》,也有子昂[35]、智永、董其昌[36]的痕迹。然而,尽管他习字的痕迹历历可见,看此幅作品时,却有一股书法家模仿不来的,文雅大方的自由与豁达。也就是说,如果跟其他人在同一处写同样的字,仍然可以写出属于正木直彦这个人的字。
换句话说,他在学习书法时,未受到习字的弊病局限,最终脱离习字的境界,到了这个地步,自然能创造出自己的字体。即使跟他人做一样的事,仍然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事物,举例来说,义太夫也是一样的道理。脱离学习阶段之后,即使跟别人用同样的音调,唱着同样的歌,仍然完全是那个人的歌,尽管他跟别人并无不同之处,却有一种在身上才找得到的绝妙之味。这也就是生命,是内容。
弘法大师《风信帖》
唐·智永《真草千字文》
正木老师的字正如前面所述,留下许多明显的习字痕迹。一般来说,像这类残留习字痕迹的书法,几乎都惨不忍睹。然而,这幅作品却是自由奔放,呈现正统的清爽恬淡风味,表示老师的步骤始终维持不自然的行为,却又能脱离不自然的行为。习字时不即不离的妙谛,也许就是这幅作品的最大特征吧。
以再自然不过的情况,写出自然而然的字型,而且优美大方,清爽又不低俗,完全没有迟疑、犹豫的迹象,得到符合身份、地位之字,叙述着笔者乃是一位十分高尚之人。
经过以上的说明,已经可以了解,这幅作品完全是靠学习达到的境界。
有一点要请各位注意,简单地说,这当然是他有天分,却能以一个平凡人之姿,老实习字才能得到的境界。我指的是,我们应该抱着习字者应有的心理准备,非要抵达这个境界才行。近来,习字非常热门。不过,大多数的习字者,能否靠自己的力量,写得这般不费功夫,在这里,我要明确揭示,随着书法的价值水涨船高,我认为这也是一个相当好的指标。我老是说要用人格来写书法,别以为书法是用毛笔写的,指的就是这件事。流行习字未必是一件坏事。然而,我必须说以技术为本位的习字,付出努力便以为能写出好看的字,是现代习字界的一大误解。
尽管如此,正木老师的这幅字,并不是习字无法达到的境界。只要有所觉悟便能写出来这样的字。看来把学习书法当成修养性情,最后到达这样的境界,似乎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感想。
这幅字是老师在山中温泉停留的期间,遇到有人求字,即兴挥毫的作品,却也是近来难得一见的大器作品,于是我试着妄作评论。
把习字视为修养性情,不疾不徐,以寻常的步调前进,避免冲撞,坚持己意,来到神形交会的境地,此字的妙处便在其中。最后再补充一句,老师相当注重日本的茶道,我想也许是老师的茶道观对他有所帮助,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昭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