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遏制冲动(Use):启用你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法,遏制想要转移注意力的行为。
(3)反思(Reflect):深呼吸,认真体会一下此时此刻的感受,问问自己想要达成什么目标。
(4)推理(Reason):问问自己,如果我屈从了拖延的渴望,后果是什么?如果我继续坚持原先的日程,结果会怎样?接下来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计划?
(5)做出选择(Respond):既然知道了拖延和坚持原计划的优劣,那就做出选择吧。
(6)回顾与修正(ReviewandRevise):回想一下战胜拖延症的方法,由此决定如何改进计划来对抗拖延。
(7)巩固练习(Stabilize):你需要积极地遵从立即行动的原则并进行不断练习。
压力性拖延大多来源于我们自身。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开始的原因是任务太复杂,害怕自己做不好。自我怀疑、完美主义、害怕批评和害怕失败是压力性拖延的四个重要因素。但是拖延并不会让结果变得更好,只会随着截止时间越来越近而产生紧迫感。
对于这种类型的拖延,我们知道了自己内心的畏惧,那么就应该想办法让结果变得更好。对于即将到来的情况,我们要把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看作正常现象。虽然不能准确地预测所有情况,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有哪些潜在的、可预见的阻碍,然后计划如何积极地应对它们。为了制订计划,我们要收集和这个任务有关的信息,以便遇到变化的时候及时调整我们的计划。拖延不能让结果变得更好,我们应该选择有计划地去完成目标。
把一天之中要做的事列成一张表,在“要做的事”那一栏中写上自己的计划,如果完成了,就在这个事项后面打个钩——这是所有时间管理法、清单管理法都会教你的内容。有一种叫作战胜拖延任务表的方法与这些方法有点不一样,它后面多出两列,留给“要避免的分心行为”。“要避免的分心行为”是指对于你要做的这件事,曾经有哪些干扰让你变得拖延。比如说“要做的事”是“复习高数”,而你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就是“玩手机”和“与同学聊天”,那就把这两项写在后面。如果你今天的学习全程都没有玩手机,就在“玩手机”后面打个钩。
还有一个方法叫作逆向规划。比如你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健身计划,又害怕因为拖延而完成不了,可以试试逆向思考。
我锻炼了一年的身体,现在身材很好且精力充沛,在朋友圈秀马甲线的时候,大家都很羡慕我;在此之前,我按照日程进行锻炼,拒绝任何懈怠;在此之前,我第一次进入健身房并开始锻炼;在此之前,我给健身中心打了个电话,安排了和私教的第一次会面;在此之前,我接受了改变自己必然会伴随着不适的感觉这个事实。我坚决拒绝以逃避来取代有意义的努力。
逆向规划的最后一步就是你真实计划的第一步。这个过程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你的计划细分成具体的步骤,它能帮助你结束思考,开始行动。
这里还有一个有用的方法叫作五分钟计划法。比如当你想起自己应该写文章,却迟迟没有动笔时,对自己说:“先写上五分钟吧。”五分钟之后,我们再决定下一个五分钟做什么。以五分钟作为时间间隔,直到你决定停下来为止,这样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做了很长时间。
还有三个概念叫作“追赶”“跟进”和“超越”。“追赶”的就是被拖延的,仍然紧迫且重要的任务;“跟进”的是当前正在进行的任务;“超越”的是离截止时间还有段距离,提前完成可以减轻自己日后负担的任务。
对于已经进入“追赶”状态的任务,我们每天要多花一点时间,直到把里面的内容慢慢消化、清空为止;对于“跟进”状态的任务,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不要让它变为“追赶”状态;对于“超越”状态的任务,我们每天可以把多余的时间放在上面,这是你奔向梦想的方向。
我们不喜欢学习,是因为学习的过程需要突破我们原有的认知,也就是走出舒适区,这是和我们天生喜欢稳定、不愿意改变的特质相违背的。
为了让自己打破厌恶学习的怪圈,首先,可以试着将学习与你喜欢的东西建立正向联系。比如说你喜欢听古典音乐,那就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解题,前提是你的专注力不会受到音乐的干扰。
心理学中有一个普雷马克原理,指的是如果你很好地完成了一件不喜欢的事情,又紧接着做了一件很喜欢的事,就会削弱对前一件事的反感。在了解了这个原理之后,我们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些条件性合约,比如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就奖励自己去看一场电影。
最后,我再总结一下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1)拖延症有期限拖延、个人事务拖延、简单拖延及复杂拖延四种,只有找出自己属于哪一种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2)在认知层面要改变自己的拖延思维,对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行再改造。
(3)在情绪层面,你想从学习中受益,又不喜欢学习的过程,那就要操控好情绪的“小马”,让它乖乖听你的话。
(4)在行为层面可以通过任务表、逆向规划的方式解决拖延。
(5)对五分钟计划,“追赶、跟进、超越”分类法等拖延实战小技巧进行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