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下来谈谈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进行刻意练习的方法。
刻意练习的方法
1。保持动机
你还记得自己年初定下的目标吗?现在已经完成了多少呢?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自己和去年一样没有按时完成计划,甚至还有一丝愧疚感呢?不过别急,并不是只有你会这样。心理学中有一个有趣的术语叫作“新年决心效应”,顾名思义就是大多数人新年时定下的目标根本不能完成。有目的的练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很难坚持下去。即使你依然在坚持练习,也很难长久地保持专注,进步会越来越缓慢,直到有一天再也无法说服自己前进。
几乎没有科学证据证明,世界上存在一种适用于任何情况的意志力。人们在某些情况中容易鞭策自己前进,而在其他情况下则很难做到。拿我自己来说,我对于“学习”“练琴”“按时作息”这种事情的意志力就比较强,坐在书桌前、琴旁很快能进入专注状态,也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忘记复习、练琴。但是,我以前在管理金钱的时候却容易花钱如流水,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消费的欲望,当然现在我已经改正很多。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一书中这样写道:“自控力和肌肉拉伸一样有限。”运用意志力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新习惯——因为习惯比自控有效得多。
意志力和天赋一样,都是人们在事实发生之后再赋予某个人的优点。比如说,我们身边有朋友减肥成功了,我们就会说是因为他有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坚持减肥。再比如说,一些学习不算努力的同学成绩非常好,我们会说是因为他智商高。
“相信天赋”最大的危害就是会让我们相信自己无法改变。而刻意练习告诉我们,人可以提升潜能而非仅仅挖掘潜能,如果相信自己天生的能力存在上限,那就永远没有办法突破。
驱使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一定包括强烈的渴望而非仅仅是兴趣。让自己渴望继续前进,同时让自己放弃停下的念头。
比如学习一种乐器,一开始可能只是为了取悦自己。再比如努力学习,也许只是为了得到长辈的赞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练习的强度也越来越大,仅凭兴趣很难坚持到学有所成的那一天。刻意练习的过程注定是艰难而枯燥的。
人的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种。外在动机一部分来源于其他人的认可与崇拜,加入有共同目标的团体可以帮助你强化外在动机。比如说,你在宿舍看书会忍不住拿起手机,那就去自习室,在学习氛围中,你也会情不自禁地专注起来。考研很辛苦,那你就找几个同样想要考研的朋友,大家相互鼓励共同奋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能看到自己的提升,这也就成了动机的一部分。我刚开始学习弹钢琴时很困难,记不住谱子,日复一日重复几个音节的练习让我几乎坐立难安。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可以完整地弹完一支简单曲子——快乐的感觉胜过那个年龄听到的所有表扬。当你绞尽脑汁解出一道难题,或改进学习方法后短板科目成绩得到提高,带来的快乐也是同样的。
很多人对自己当前的状态或多或少有一些不满意,并且希望能够改变自己。如果这种改变的愿望非常强烈,你就已经在改变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那么请坚持下去。但这还远远不够,你必须相信自己可以提高,终有一日能够跻身最优秀的人的行列。当你遇到瓶颈甚至出现滑坡、觉得自己快要放弃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一个协议——等突破了这个瓶颈,或者回到下滑之前状态的时候再放弃。真到了那个时候,也许你就不会放弃了。
新年的计划常常还没努力多久就夭折了,其中很常见的理由就是“挤不出时间”。为了保证自己不会轻易地中止练习计划,请务必给自己留出固定的练习时间。为此你可以给自己制定练习日程,规划好时间,并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上学的时候,我每天留给自己练习弹钢琴的时间是固定的;工作以后,我也会每天晚上在固定时间里阅读。无论我们学习、锻炼身体还是做其他练习,一定要记得安排好固定时间。大家可以根据课程、工作安排和个人的作息习惯进行调整。
我们还要找出可能干扰练习的因素,并且将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要使刻意练习高效地进行,你需要走出舒适区,还得在练习过程中保持足够的专注。这两件事都会使人心力交瘁。如果不能得到充足的休息,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将大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控的小目标,每次只关注小目标中的一个。每当自己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
2。找个好导师
在练习的初期,你最好找个导师来帮助你,这样可以大大缩短你摸索前进的时间,也可以避免你在学习初期就养成一些坏习惯。
这里的导师是广义的,可以是现实中的教练和老师,也可以是网络上擅长某个领域的博主,或者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互助的论坛。总之,你得找到一个在领域里比你懂得更多的人,并且让他帮助你纠正错误。初学者往往认识不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导师可以帮助你创建心理表征,以后你就可以监控和纠正自己的行为了。
对于大学生和年轻的职场人来说,讲师的教授或是师傅的指导更多地偏向于点拨式,而不再是中学时代的手把手式教授。无论是提高成绩,还是快速学习业务知识,你的成果更多地取决于自学的程度。以初学者的身份毕业后,我们必须要学会自学,才能应对难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问题。
那么,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怎样进行刻意练习呢?我们要自己设计练习方法,反复做一件事情,但不是机械地重复。在这个过程中要找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同时关注自己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尝试可以让自己提高的不同方法,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3F”来创建心理表征。3F指的是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和纠正(Fixit)。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去复制那些优秀的人的成果,然后比较“复制品”与“原作”的差距,并予以纠正。刚开始学习写作文的时候,老师都会教我们仿写语文课本上的优秀语句;遇到了不会做的题,我们会借同学的作业来参考一下他的解答过程。其实这都是创建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过程重要的是要通过反复练习,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再解决问题。
你一定还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你想减肥,你就要求自己每顿饭少吃甚至不吃;比如你的成绩不够好,你就会做更多的题、在自习室待得更久……在开始阶段,这些改进是有成效的,但是很快就会陷入瓶颈。这会导致你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因为不够努力才停滞不前,于是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仍然收效甚微,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
这种一开始很顺利,后面却遇到瓶颈的情况在“系统思考”中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作“增长极限模型”。每个“增长极限模型”的杠杆作用点都在负反馈的环节上。因此,要想改变现状,你需要攻克特定的弱点,用新的方式挑战自己。
首先要搞清楚是什么让自己停滞不前,问问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什么时候出错的,要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然后设计针对特定弱点的改进方法。你可以向导师或者伙伴寻求建议,看看他是如何正确解决的。在练习的时候你要重点关注自己的弱项,如果没有进步的话,再试试其他方法。
如果不能保持专注,再多的练习也是低效的。所谓专注,就是要投入100%的注意力去做一件事,给自己划定一个专注的时间段,尽可能地远离**。腹式呼吸和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