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我一直推崇一个提升自我的方法——刻意练习。只要掌握了这种方法,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自己的领域成为杰出人物。这里我将分两部分着重地进行讲解。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刻意练习的思想,第二部分将结合工作与学习的经验谈谈刻意练习的方法。
刻意练习的思想
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一定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是关于能力的能力。我们从出生就开始学习:学习吃饭、走路、穿衣服,然后在学校里度过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当我们步入社会,“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暂时告一段落,“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学习从事新的工作、学习组建新的家庭、学习为人父母的新角色……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决定了他能够到达什么样的人生高度,决定了他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他能过上怎样的生活。
上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同一个班中同学之间的学习成绩天差地别。它确实表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同的人在同一时刻接收相同的信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却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每个人刻意练习的能力不同。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不乏那种不怎么努力却成绩优秀的同学,他们并非日日埋头苦学的“书呆子”,他们的休闲娱乐都没有耽误,甚至在我们挑灯夜战的时候,他们早早上床睡觉,最后成绩还总是远远把我们甩在后面。每每想起此情此景,很多人不由得感慨天赋比努力更重要,然后长叹一声继续努力学习。
然而这些不怎么努力却成绩优秀的同学真的是因为天赋异禀才学习好的吗?或者说,他们真的有着注定比普通人聪明的基因吗?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是有一定适应能力的,而研究表明,天才与普通人的大脑适应能力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他们的大脑结构的确与普通人不一样。而这些结构上的差异,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刻意练习中产生的。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研究各领域杰出人物以及他们获得成功的原因,最终得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结论:如果使用正确的方法来练习,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天才。
关于练习,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一万小时定律”——只要在一个领域练习一万小时,你就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比如,一个学生每天花八小时来学习,三年多就能成为“学霸”。一个刚入职的新人,努力工作几年就能成为行业中的精英。想想看,你已经学习或者工作了多少年,真的因为练习了一万小时而成为“专家”了吗?很遗憾,“一万小时定律”只是畅销书作家对于刻意练习的一次并不严谨的演绎罢了。这个定律有三点谬误:一是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成为专家的时间并不相同。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家、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一位国际象棋大师——从他们开始接触自己所在的领域到他们成为专家花费的时间并不相同,不存在一万小时这个最低阈值;二是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即使是同一领域,不同的人成为专家所需的时间也不同;三是练习的成果与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练习方法也同样重要。
不过“一万小时定律”倒是有一点值得肯定——那些杰出的人,一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练习。不过这个练习可不是一般的练习,而是刻意练习。这也是那些不怎么努力却学习优秀的同学成绩好的原因。他们的学习效率非常高,更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有着强大的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大脑在有限时间内能处理更多的信息,因此比起埋头苦学的同学花费的时间更少。
我们这里区分一下两种练习,一种是普通练习,指的是机械重复地做某件事。花大量时间来进行普通练习,能力通常很难得到提高。你可能采用“题海战术”做了许多题目,成绩却毫无起色,也可能花了很长时间练习一首新曲目,依然没能达到乐器老师要求的水准。有些人从事一个岗位好多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工作,技术却毫无长进。提倡普通练习的人认为人的能力上限是由天赋决定的,后天再怎样努力都无法突破,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挥内在潜力即可。
而另一种是刻意练习,它是一种有目的的练习。刻意练习也会重复做同一件事,但不是机械性地做事,而是有针对性地关注重点,进行重复练习,在不断地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刻意练习证明,人能够做的不只是挖掘已有的潜能,还能够开发新的能力——只要你正确地进行练习。
人的潜能除了与生俱来之外,也能够通过后天练习得到。要理解这种颠覆天赋的突破,先要理解刻意练习的原理。有研究发现,长期的训练可以改变大脑中特定技能的相关结构——无论训练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的,还是成年以后开始的。这种结构的改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新技能,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天才,这一特质是相同的,这也证明了能力上限不是天生注定的。
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划分为三种——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我们待在舒适区中,做自己习惯做的、有把握的事,会很有安全感,但也很难得到提高。学习区是稍稍远离舒适区的区域,在这里我们会感到不安,但是大脑的适应能力会起作用,很快我们就会适应新的环境。在恐慌区,事情就完全脱离自己的控制。我们在长时间里强迫自己做一件事,可能会导致倦怠和低效。所以刻意练习要在学习区进行。
为什么人们天生喜欢留在舒适区呢?其实这主要是由我们的生物学因素决定的。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处组织都在为维持生命体的稳定做贡献。换句话说,“喜欢稳定”是刻在基因里的特质。走出舒适区之后,身体系统会处于异常状态,细胞会做出相应的改变来应对这种变化。
提到刻意练习,就不得不提到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体现在从短期记忆构建长期记忆的过程中。心理表征的数量与质量是反映专家和普通人差别的根本因素,也是造成学习能力有差别的根本因素。看到一个晦涩难懂的概念时,“学霸”能很快地理解这些术语,并且用自己的话记下来;面对长篇大论时,“学霸”能够准确地提取出重点,用更简单的方式记忆。不仅如此,“学霸”会通过联结知识点,建立知识树、知识图来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刻意练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创建有效心理表征的过程。
刻意练习之所以强大到足以提高潜能,就是因为它通过持续的、远离舒适区的训练,改变了人的大脑结构。刻意练习主要有几个特点。
有明确的目标。具体来说,刻意练习的目标由一个大目标和若干个非常明确而具体的小目标组成。这个大目标由一系列小目标带来的微小改变而实现。你的大目标可能是期末考试成绩进入年级排名前10%,但是首先你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并且保证足够的正确率。
需要关注。这种关注既包括做事情时的专注力,也包括关注目标。当你发现自己制定的目标实现起来有些难度时,要及时做出调整,对目标进行改进。
需要反馈。我们学习一门新知识时,通常开始是由老师指导的。小学的时候老师会告诉我们作业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学习过程从“老师教”变成了自学,错误也需要我们自己发现并改正。到了大学以后,学习的大部分过程都是在自学中完成的。在刻意练习的后期,学习者必须学会自我检测,并且进行相应调整。
针对知识的某些方面。在学习学校课程的过程中,关注重难点就属于刻意练习的方法。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老师会教给我们最基本的技能,但随着能力的提升,学生不仅会使用这些技能,还会根据自己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改进这些技能。
学习刻意练习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有效的练习提升我们学习、工作的能力,高效完成任务。这里简单列举一些要点。
(1)任务难度适中。
(2)能收到反馈。
(3)有足够次数的重复练习。
(4)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