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诗意人生——泰戈尔小传(2)
由于路途遥远,泰戈尔未能亲自出席颁奖典礼。他回电说:“我恳切地向瑞典文学院表示对那宽大的了解的感谢与领受;这了解将远的拉近了,也使陌生人成为兄弟。”1921年,他亲访瑞典,被当作“东方圣人”受到极其热情的欢迎。国王古斯塔夫亲聆他的演讲。
你是我的“一束荷花”
1883年,泰戈尔家庭的经济出现了危机。父亲希望泰戈尔能经营家族产业,担起振兴家业的重担。泰戈尔怯怯地表示恐怕不能胜任。他父亲沉思片刻,说道:“能力和经验都是在工作里培养出来的,关键是有没有责任心。”父亲很喜欢这个小儿子,他认为管理家业和文学创作并不矛盾,现在的关键是要收住泰戈尔的心。最好的办法自然是给他成亲。
于是他的二嫂和五嫂,泰戈尔家庭最有文化教养的两个女性,去附近镇上挑选婆罗门种姓里和泰戈尔家庭种姓相当的人家,最后选中了一个10岁的小姑娘。他的父亲在泰戈尔家庭的公司里任职。她长得不漂亮,只读过一年书,和大她12岁的英俊潇洒的诗人相比,似乎不大般配。
两位嫂嫂先征求泰戈尔的意见,泰戈尔一向敬重父亲,请老人家决定。经过父亲的首肯,婚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在新婚时,泰戈尔问妻子:“你的名字是谁给起的?”“我父亲。”“我给你取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穆里纳莉妮’好吗?”“好听。”“穆里纳莉妮”孟加拉语的意思是“一束荷花”。泰戈尔从心里接纳了他的妻子。
在以后的生活里,泰戈尔的婚姻非常幸福美满。他们是按传统习俗结合的,他又希望隆重而热情地接待自己的客人和来访者。幸好,在那种场合下,他的妻子精通烹调艺术的才干给予了巨大的帮助。他们去旅行时,诗人强调只带些必不可少的东西就行了,特别是见了那些瓶瓶罐罐的炊具,就直皱眉头。她一声不吭,把这些东西悄悄地藏在篮子里,笑着说:“你是多么奇怪的人!到了那儿,朋友来了,我到哪儿去搞一块块美味的馅饼?”目不识丁的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她不仅掌握了孟加拉语,同时学会了英语和梵语。在丈夫的严格要求下,她用孟加拉语改写了梵语的简易读本《罗摩衍那》。不仅如此,她还登台演出了泰戈尔的戏剧《国王和王后》。她对角色的刻画堪称入木三分。所以毫不奇怪,最后,她在丈夫心里赢得了自己的地位。
然而,上帝似乎为了考验信徒的虔诚和力量,又把巨大的痛苦降临在泰戈尔的头上。在共同生活将近20年之后,妻子穆里纳莉妮患了重病。泰戈尔在她患病时,为自己的忠诚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整整两个月,他昼夜看护她,拒绝雇佣职业看护。当时还没有电扇,有人在描绘亲眼目睹的情景时说,泰戈尔一直坐在自己年轻妻子的床边,缓缓地摇着扇子。
在回忆那个悲痛的事件时,他的长子罗梯德拉纳特写道:“我们来到妈妈房间的阳台,一片不祥的寂静笼罩着整个家庭,好像在深夜,死亡的阴影已经蹑手蹑脚地潜入家里。傍晚,为了保存温馨的缅怀,父亲给我妈妈穿上一双拖鞋。”
穆里纳莉妮于1902年11月23日辞世。她死后,泰戈尔通宵达旦地在阳台上踱来踱去,严禁家人去打扰他。
像往常一样,泰戈尔悲痛的感情也反映在诗歌里。这些诗歌一共有27首,以小诗集《追忆》的形式出版。在这些诗里,泰戈尔的真挚感情强烈地表现在那种痛彻感上——一种无法补偿而又每天感受到的损失,吞噬着他整个身心:
“今天光明在宁静的床榻上,变幻成巨大悲哀的黑暗,我通宵醒着,坐在痛苦的床边,长夜逝去,晨曦莅临。”
“我祈愿上帝在我家驻足,我失却了再也无法复得的地盘,我试图在天涯海角再次把它寻觅。你世界广阔无比的主人,我今天在无限的虚空,为寻找它而来到你的门槛。”
他在妻子的遗物中,发现了他给她的一叠信札。她把这看作一笔巨大的财富,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他见了它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乞求,对她的回忆有条不紊地织入他的生活,正如她使他的家庭生活有条不紊一样……
为了印度的明天
童年的学校在泰戈尔心中留下了痛苦的回忆。随着五个孩子渐渐长大,他越来越为找不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而苦恼。泰戈尔认为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孩子在大自然中获得智能、体能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也为了解决儿女的教育问题,泰戈尔在他父亲那清静美丽的隐修之地圣蒂尼克坦创办了学校。
在那里,他让孩子们在树荫下上课;自己打扫房间,整理床铺;亲自参与学校管理。如果哪个孩子犯了过失,由孩子们自己组成的法庭来处理。整所学校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自治社会团体。
学校逐渐壮大,泰戈尔希望把自己的学校办成一所大学。他认为:未来的大学,应该是从印度文化中生长出的一棵常青树,是各国文化思想交流的中心。在这个著名的教育中心,他制定有教无类的制度,从印度和世界各地聘请作家、艺术家和学者任教,渐渐使他的学校有东方“国际大学”之誉。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泰戈尔被公认为印度现代文化史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喜欢回到圣蒂尼克坦,回到可爱的学生中去。他把自己获得的全部诺贝尔奖金及讲学、戏剧演出的收入都倾注于学校的建设。由于西方的宣传和人们的误解,泰戈尔在不少人心目中成了一位神秘的诗哲:住在世外桃源般的林中茅庵里,用诗歌为神编织美丽的花环,独善其身。事实上,他总是一再中断自己平静的生活,用他强有力的声音支持一切正义事业。泰戈尔是最早领会圣雄甘地非暴力主义主张的意义并予以支持的人。
1913年,甘地尚未广为人知,泰戈尔就向他发出贺电,对他在南非进行的反种族主义斗争表示敬意。两年后甘地派弟子到圣蒂尼克坦学习,接着又亲自造访。为纪念这次访问,每年3月10日在圣蒂尼克坦都要举行“甘地日”庆祝活动。1920年以后,甘地在印度政治舞台上占据支配地位,在若干问题上,甘地与泰戈尔意见相左,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友谊。泰戈尔对英国越来越丧失信心,他声明放弃英国政府授予他的爵士称号,以抗议其“分治”和屠杀政策。他在各种场合力陈加强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团结的极端必要性。1919年,应罗曼·罗兰之邀,他在《人类精神独立宣言》上签名,号召人们为消除偏见而斗争。泰戈尔曾一度受墨索里尼的欺骗,但认清其面目后旋即支持受迫害者而抨击法西斯。在逝世前数月,他写下论文《文明的危机》,控诉“西方文明”:“我放眼四望,看见灿烂文化的一个支离破碎的遗迹……但我不会因此而去犯对人类失去信心的严重错误。正相反,我要向前看,在这场大乱之后去揭开历史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