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无限相思无限恨:石评梅作品集 > 第44章 西湖的风景(第1页)

第44章 西湖的风景(第1页)

第44章西湖的风景

西湖风景,我怀慕渴望已非一日。在学校我的朋友多是浙江人,往往月下花前,谈西湖名胜,辄令我神游梦寐,在那时“西湖”已深深地镌印在我的心里,种着很深的苗。所以当时我能把心神都化在那里,在细纹的湖水里,反映出我的影子,我才知道不是梦境的虚幻。但我在西湖逗留了五六天,所得的印影,都如电光一瞬,现在想起来,依然是梦境,所余的仅仅一点模糊回忆。我现在幽居在山城里,窗外雨声淅沥,恼人愁怀,欹斜花影,反映纸上。我披卷握管,预备把我的回忆和当时情形,写在纸上,但这是最令我胆怯的。我的心异常的懦弱,竟使我写不下去。这时候我接到君宇的一封信,他这信是和我谈风景的,中有一段和我现在濡毫难下的情形相同:

“本来人与宇宙,感着的不见得说得出,说出的不见得写得出。口头与笔端所表示的,绝不是兴趣的整个。就像我自己,跑遍了半个地球,国內东部各省都走过了。山水之美虽都历历犹在目中,但是要以口或笔来形容它们,我总是做不出。有时我也找得最好的诗句,恨笔不在手底不能写出来,然而就是当时笔在手边又何尝写得出呢?好的诗句,是念不出的,更是写不出的;好的风景是画不出的,更是描不出。越是诗人,越多兴感,越觉得描写技短,又何怪你觉得你游过的景物不可写出呢?然而我总愿世人应得把他的才能志愿,将宇宙一切图画了出来。你不笑这是个永不能达的妄想吗?”

这信内说得非常透彻,但我准不能为西湖而搁笔,只好尽我的能力做去。

六月五号的下午,我们去游西湖。一望湖水潋滟,一片空明,千峰紫翠;冠山为寺,架木做亭,楼台烟雨,绮丽清幽;昔日观画图恐西湖不如画,今乃知画何足尽西湖?我们坐着小艇慢慢划着;微风过处,金鳞涌洴,烈日反映,幻作异彩。只见碧波茫茫,云天苍苍,远山含翠,若烟若雾;一支小艇飘**着如登仙境。我们同学都衣裳蹁跹,意欲凌仙;惠和穿着极薄的绛纱,永叔服着一套绡裳,映在碧波中未尝不与西子增色!慧文向划船的要了桨,想自己撑,但不料反退了回去;我们都笑了起来!两岸绿树之影,映在湖中,碧嫩欲滴,我们一齐都唱起《杏花村》来,协着水中反应,声如玉磬。柳扬水面,映着阳光万点,如绢上的云霓宝钻,撒手一幅彩光万道图。美哉!西子。

我们到了苏堤东,有洲,洲旁有三塔影入洲中,就是“三潭印月”。船拢岸上陆,为“小瀛洲”;四周碧树阴蒙,如遮绿幕,回亭水上,横匾为“饮渌”,联为“一桥虚待山光补,片席平分潭影清”。过假山有亭,横匾为三亭字“亭亭亭”,联为“至此地空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残玉笛到三更?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此处如:

波上平临三塔影,

湖中倒映一轮秋。

四面山光湖水,相映皆碧;中有三塔,内分三潭,青山映潭,潭水映月,宇宙之美,即非中秋来此,俯仰之间都是良辰佳景。几排疏柳中,可以望见断桥残雪;几扇翠屏里,可以看着“雷峰夕照”。仰视青天白云,潭水映影,顿现我象;惜无明月对我,斟酒当歌!莲荷摇曳其上,游鱼游**于下,小艇一只,撑破荷叶,缓缓渡来,人耶?仙耶?东坡咏西湖有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诚然!不到其处,不知古人写景之妙。我来恰在六月(但非阴历),虽荷花未映日,而莲叶接天,一望皆碧。返故道上船,有月门额曰“竹径通幽”。我拉了金环进去一望,只见青竹撑天,曲折九回,从篱中能望见湖水,其明如镜。尚有明孝贤祠,卧薪说无奇,故牺牲不去看。上船又至白云庵,清高宗题为漪园。净慈寺里有运木古井,济颠当日曾在此运木,留在井中的。老和尚给我们把烛系在绳端放下去看,真是一块木头在里边。

“南屏晚钟”,南屏在净慈寺之后,正对着苏堤,寺钟一动,山谷皆应。据说是济公的显圣处,因为他曾在净慈寺做过书记。雷峰塔在净慈寺前,现已倾塌中空,我同孝颜,披蒙茸,拂苍苔,拾级登雷峰,乱石堆集,悬石欲坠。“俗传这里的砖做炉灶可集福,所以现在的砖都被人拿去。”这是慧文告我说的。我只觉四面风来,摇摇欲倒,吹我衣襟,翩然欲飞,阴沉之气扑人欲咽。俯望西湖,银光灿烂。塔为绛色,矗立于碧绿里,反映在湖水中,而其美丽更在夕照时。昔有姓雷的筑庵于此,后吴越王妃黄氏,就此处建塔,遂名雷峰塔。俗传青白两蛇,镇压塔下,此塔现已倾颓,苟白蛇有能,想早已腾空逸去?

“花港观鱼”,在“映波”和“锁澜”二桥的中间,池中有大金鱼,以饼做饵,鱼始现出。茅亭上遍植藤萝,景致幽雅,卧薪在这里请我们吃茶,清凉草香,令人心醉。竹篱外隐约能看见游人的衣衫飘动。上船后到红栎山庄,俗称高庄,两旁竹高丈余,风过处瑟瑟作声,有一种特别的韵调。我们在高庄的后门等船,只见一支白帆的小艇,慢慢地由断桥下撑来。我眼睛只望着这小船,忽然卧薪在后边叫我去看她买的香珠。从这里上船到水竹居,俗叫刘庄,在秀隐桥西,是香山刘学询所建。它的风景佳处,可以在联语中看出:

山色湖光,倒影浑成天上下;

花明柳暗,闻香不辨路西东。

泉石亦经纶,揽全湖多少楼台,试大开绮户,偏倚雕栏,对西子新装,如此文章真美丽;

琴尊容啸傲,游佳日联翩裙屐,有万树琪花,四围岚翠,话天台轶事,本来家世即神仙。

其亭台楼阁花草之美,为湖上庄墅的第一。有藏书处叫望山楼,登其上觉一湾碧水,万叠青山,看烟云变态,共风月清淡,并可以领略万壑中的涛声,六桥间的烟景。

“湖心亭”是明朝知府孙孟建的,初名“振鹭亭”,清圣祖题“静观万类”楼。如明月一轮镌入碧青,如微云一朵,点上河汉,翼然水面,恰在湖心。有“静观万类,天然图画”八字,为清圣祖御书,有联为:

春水绿浮珠一颗;

夕阳红湿地三弓。

游毕“湖心亭”,遂棹归桨;云山模糊,幕烟朦胧,像撒了满天的红霞,被罩着西子,愈增其艳,真是浓妆。忽有一种激昂的歌声入耳,陡觉心胸辛酸;半天西湖揽胜凭吊,感慨甚多!迨暮霭迷漫,蓦地一片的时候,我的心又沉在深深的悲哀之渊里。湖水深,恨无穷!幸万灯辉煌,已抵第一码头,拢船上岸,无精打采地回了我们住的旅社。这是第一天游的西湖,在此暂且收束吧。

六月六号上午参观女师,下午仍游西湖。仍由第一码头上船,过卧龙桥。两岸杨树丝丝,芦草瑟瑟,野花一阵阵的香味,送拂襟头。平湖似镜,时闻小鸟啁啾婉转;俨然置身碧玉池内,映影皆绿。舍舟上陆,有船夫给我们引路,一直向灵隐去。两旁松柏杉杨,茂然荫森,如张绿幕。苍苔草径中时有贞节牌坊,和某府某堂之墓道。由黄土小道,蜿蜒而上,则累累皆荒冢。幽深的环境里常有小鸟婉转唱歌,似安慰千古的孤魂,声极凄凉。慢步同芗蘅、惠和联袂相偕。青石铺道,绿阴林下,时有瀑布如挂练,激在小石间,发出极自然的韵调,其声淙淙,清凉芬香。日影映地,仅见花纹零乱。惠和谈她们家乡惠山的风景与我听。走了约有五六里,已到灵隐寺的山门。只见两旁古树参天,青碧一片,奇峰特峙,流水环周。旁有理公塔,上为理公岩。晋时西僧慧理至杭,登山见怪石森立,千态各出,曾云:“此中天竺国,灵鹫峰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后遂名飞来峰,亦呼灵鹫峰。山石不杂土壤,山势若浮若悬;小隙中时见生瘦藤古木,都是抱石合皮;云霞横生,孔穴贯达。山壁间满镌佛像,盈千累万不计其数,大小粗细,其工不一。洞在山腹,桥当洞口;度桥进洞里,只见岩崖空幻,石骨玲珑,乳泉滴沥,韵音清心,名“玉乳洞”,又叫“一线天”;香烟萦绕,供铜佛一尊,和尚以长杆,指岩顶裂缝,可见一线天色,故叫“一线天”。静同、永叔在洞外摄一影留念。我们又向前行,清溪边,山岩下,石形奇秀,卓立林间。此地风景殊佳,遂同金环、芗蘅在此摄一影,我斜蹲在山峰上,脚下有清泉一股,白石嶙嶙突然而起。山侧有放生池,池下为冷水亭,即八景中的“冷泉猿啸”。亭旁联语甚多,有左文襄公一联为: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这亭高不倍寻,广不累大,振前搜胜,真为神仙境地。春天即花碧草香,可以导和纳粹,畅入怀抱;夏天即风冷泉亭可以祛烦消暑,兴我幽情;秋冬即山树做盖,岩石为屏,另有一种悲歌激昂的状况。我在亭栏上俯望清溪内怪石昂藏,流泉湍急,游鱼喷沫,碧藻澄鲜;望着飞来峰峭峻嵯岈,宛如一朵千叶莲花,望奇莫名——亭下为石门涧,涧旁有壑雷亭,东为“春淙亭”。

云林寺——即灵隐寺,在冷泉的北面,晋僧慧理建;现在系清初僧宏礼重建,为西湖名刹。入正殿见佛高数丈,跪着许多小和尚,两旁的大和尚都披着袈裟,坐着念经。这种生活,亦有趣味,但他们念经时心未必能专一吧!老和尚木鱼一敲,手中拿着的乐器也叮当地奏起来,念经的声音,也特别洪亮。寺左有罗汉堂,内里有五百个罗汉,也是男女老幼,千态万状,以笑容可掬,慈眉善眼的居多数。灵隐寺的对殿,有一副对联是:

胜境重新,门前峰列如屏,未必飞来不飞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