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研究中,我认为最离奇的,是学者们在冰人的身体上发现了61处褐色斑纹。这些斑纹样式各异,左膝内部是十字形的图案,腰部有6道长达15厘米的直线图案,脚踝处还有大量的平行线条。
一开始,研究者们不明白这些斑纹的含义,后来提取斑纹处的皮肤样本,分析其中的成分,发现这些颜色居然是烟煤,这证明了这些斑纹是文身的痕迹。
古往今来,人类都热衷于对用色彩和图案来装饰身体表面,以此来达到审美、崇拜或是显示社会地位等各种不同的目的。而文身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根据民族学资料的记载,最初的文身可能是在偶然情况下发生的,受伤的伤口无意间揉进了灰尘或沙土,愈合之后就留下了一个永久的标记。
考古学中发现过很多类似的文身的案例。阿尔泰地区常年酷寒,那里的墓地因为常年积水冰冻不化,所以墓内的棺椁和其他遗物,尤其是一些有机物保存得非常完好。1948年,那里发掘出了一具女尸,被称为阿尔泰“冰公主”,她的身上有很多动物图案的文身,比如左肩上就文着一只仗着秃鹫喙和茸角的鹿。古埃及文明中也有类似的发现。19世纪末20世纪处,法国的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了一具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第十四王朝的女性木乃伊,她身上的文身主要由菱形图案组成,分别文在了右侧大腿中部、左肩、胸部等等地方。
毫无疑问,冰人在自己身体上费尽心思、同时还要忍受疼痛刻下这些文身,肯定是带有某种目的的。那么,她为什么要文下这些文身呢?
在一段时间内,研究者们都没有给出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后来,一位名叫利奥波德·道尔福勒的针灸医疗专业的医学博士在仔细比对了文身所处的位置之后,惊人地发现,几乎所有位置都与现代针灸的穴位相吻合。例如,脚踝处的十字文身,与中医中的昆仑穴完全一致。在针灸中,昆仑穴位于足部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背部刻的三个文身,与胃俞、三焦俞、肾俞三穴吻合,它们分别位于腰椎部位。
更为巧合的是,在中医中,这些穴位均是治疗腰痛的穴位。昆仑穴,出自《灵枢·本输》,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痛、目眩、腰痛等;胃俞、三焦俞、肾俞分别位于腰椎部位,主要治疗腰痛、背痛。所以利奥波德·道尔福勒博士大胆提出假设,这些文身体现了原始先民的早期医术和医疗,类似于我国中医中的针灸疗法,是为了治疗冰人的疾病而设置的。
之后,有研究者对冰人的X光照片进行了分析,发现冰人的腰椎前移,椎间盘有损伤,这说明,冰人活着的时候,腰痛得一定很厉害。这从侧面佐证了利奥波德·道尔福勒博士的假设。
写到这里,我不禁迷惑了起来。在我认知中,中医针灸疗法,是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公元200年左右,后汉时代编纂的《黄帝内经》,提到了“腧穴”,这应该是最早的有关穴位的记载。西晋时期的皇甫谧,著有《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而皇甫谧这凭借着这一部书,被后世称为“针灸鼻祖”。到了北宋时期,由于经过了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长期战乱导致了很多医药典籍在战火中佚失,所以当时的针灸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宋仁宗于是命令翰林医官王惟一督造针灸铜人两尊,从而为中医的腧穴定位统一了标准。这两尊针灸铜人被后世称为“宋天圣铜人”,全身共有354个穴位,内部中空。据说,在针灸会试的时候,铜人内部会注入水银,体外涂上黄蜡遮住穴位,应试者根据考官所报的穴位下针,如果扎中,则“针入而汞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针灸技术,是在数百年间知识和经验不断累积的基础上才形成的完整医疗技术,与之相似的疗法,却在距今5300年的冰人身上出现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或者这要等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了。
●稳定同位素分析
除了上面这些有趣的研究成果外,对奥茨冰人的研究,还引入了许多新型的科技手段。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考古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稳定同位素研究。澳大利亚地质学家沃尔夫冈·穆勒(WolfgangMuller)通过提取奥茨牙釉质和骨骼中的同位素,结果发现奥茨是在阿尔卑斯山区的Eisack河谷中长大,人生的最后几年,才往西北方向迁移,在Vinschgau地区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这里主要依靠的,是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
在自然界中,氧原子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稍轻O16,另一种是稍重的O18。下雨时,含重同位素的水分子会最先落下。云飘得越高,水雾中所含重同位素就越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测定同位素的比率,来判断海拔高度。一般来说,海拔越高,降雨中的重氧同位素比率就越低。
而我们的水源,基本上来自于自然界的降水。当我们喝水时,氧同位素就会侵入我们的骨骼,渐渐地,骨骼中的氧同位素的比率就会与外界环境保持一致。换句话说,知道了骨骼中的氧同位素比率,就能够显示我们所处环境的海拔高度了。
但是,有一处骨骼是个例外,那就是我们的牙齿。
我们的牙齿最外层,被称为牙釉质,一般来说,人的恒牙会在12岁左右完全发育成熟,一旦牙釉质发育成熟,内部的氧同位素比率就会被永远锁定,之后,无论你去往哪里,是平原,是丘陵,还是高地,它的氧同位素比例永远不会改变。
讲到这里,聪明的你可能发现了,人牙齿中的氧同位素,记录的是幼时的居住情况,而其他骨骼中记录的则是死前一段日子的居住情况。由于阿尔卑斯山区,从奥茨冰人所处的年代至今,气候变化都不大。所以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下,现代水质中的氧同位素比率应该和远古时代相差不多。
利用这些原理,穆勒提取了少量奥茨冰人的牙釉质和骨骼样品,然后与附近的现代样品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冰人牙齿中的O18同位素含量多于骨骼之中的含量,由此推论他早前在低海拔地区生活,后来迁至高地,两地间的海拔大约相差1000米。
问题又来了,这样的结论还是过于模糊,低海拔地区,具体是在哪里呢?这个,考古学也能够给你答案。
锶元素,是第二类主族元素,它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和氧元素一样,我们体内的锶同位素也与环境中的保持一致。而不同的地区,它们环境中的锶同位素比例各不相同,上海与苏州的比例不同,甚至静安区与普陀区的比例也不相同。
结果表明,奥茨冰人的童年,是在其死亡地东南方的谷地度过的。而这一片地区,符合条件的是只有Eisack河谷。巧合的是,Eisack河谷出土的石碑上,还刻有与冰人所携带的铜斧相类似的工具。而到了人生的最后几年,奥茨冰人才往西北方向迁徙,并最终死在了那里。
不过,他究竟因何种原因,离开了居住半生的家乡,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冰人死亡之谜
冰人的最大谜团,是其令人费解的死因。这个原始人,究竟是因为什么,死在了阿尔卑斯海拔3210米的高山上呢?
这一问题,自从冰人被发现之日起,讨论就没停止过。一开始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冰人是在外出狩猎时,突然遇到天气恶化,结果就被冻死了。这一说法直截了当,一度被广泛接受。
但到了2001年,保罗·科斯特纳博士在观察冰人胸部的X光照片的时候,有了新的发现。在照片上,冰人左肩的后半部位,有个约两厘米的黑影,隐约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通过对比研究,保罗·科斯特纳博士认为,这是弓箭尖端部分的箭镞。所以他推测,冰人的死因是由于中箭后引起的动脉大出血。
于是,一种叫做“祭祀说”的说法登场了。它的提出是大名鼎鼎的约翰·莱因哈德博士。他是著名的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曾在亚利桑那大学获得人类学学士学位,之后又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同时他还特别热衷于探险,从1980年起,就一直穿行在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地的高山上。1995年的时候,约翰·莱因哈德在安第斯6000多米的高山上,发现了著名的冰冻少女“胡安妮塔”。根据研究,“胡安妮塔”是作为印加帝国向神明祭祀的活人祭品而被杀害在高山上的。而巧合的是,冰人的死亡地点,也是在高山之上。根据这一共同点,约翰·莱因哈德博士认为,冰人很有可能是用于祭祀的祭品。
然而,前面我们提到的那次对冰人的全面检查,又对祭品说产生了挑战。这关键证据,就是科学家们从冰人的肠内提取出的植物孢粉。
植物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总称,它们都属于植物的生殖细胞。花粉是种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产生的单细胞结构,它携带着**以方便受精。而更“低等”的孢子植物不产生花粉,只产生一种复制体,称为孢子。孢粉的体积很小,直径只有几十微米,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对考古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主要是因为它有几个方面的特质。
首先,孢粉的外壁成分非常奇特,具有耐酸碱、耐高温、耐高压、抗氧化的性质,能够适应各种极端复杂的环境,所以即使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孢粉也能够保存下来。其次,孢粉的数量非常多,毕竟它是作为生殖细胞而存在的,担任的是繁殖的任务,这又极大增强了保存下来的概率。最后,植物学家在对大量孢粉形态的观察中,发现不同植物孢粉的形态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根据孢粉的形状、表面纹饰特征等,就可以匹配出植物的种类。而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孢粉信息去解读古人的食、住、行等生活环境。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考古学研究和刑侦断案很类似,都是讲究通过证据来推理出结论。植物孢粉分析就特别能体现这一特点。不信?咱们接着讲下面的故事。
人在进食的时候,花粉会和食物一起进入体内,随着时间过去,经过小肠、大肠再从肛门排出体外。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链路。对冰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肛门附近检测出了枞木的花粉。枞木,又被称为冷杉,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中美洲及非洲最北部的亚高山至高山地带,比较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在大肠的中间部分,检测出了生于较低处的桦木、云杉的花粉。而在小肠末端,又检测出了枞木花粉。
根据这些花粉种类以及人类的消化速率,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冰人在临死前的行动轨迹:在死前55至33小时,他身处在枞木生长的高地。之后开始下山,死前12至9小时来到了桦木茂盛的山麓。再之后,他又登山穿越了位于山腹的云杉林,死前几小时回到了枞木生长的高地,最后死在了山顶附近。
也就是说,冰人在自己死前的两三天内,曾不断地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行走。如果是作为被供奉的祭品,他肯定没有必要这样不停地奔波。看上去,反倒像是在躲避某种追捕。
“追杀说”于是应运而生。
不过,植物孢粉分析终究是间接证据,并不能让“追杀说”板上钉钉。那么,冰人究竟是祭品,还是被人杀害的呢?决定这场争论的重要线索,在那场解冻中终于被发现了。通过对从冰人脑内取出的样品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冰人脑内有大出血,其体量足以让他死亡。而恰巧,冰人右眼上方有一处裂痕,从伤痕的形成状况和深度来看,可知这是遭人猛烈殴打的结果。
结合前面所说的箭伤,研究者们逐渐勾勒出了冰人死前的画面:在距今5300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全副武装的猎人出现在了阿尔卑斯山,为了躲避仇人的追杀,他不得不一路潜逃。长时间的跋涉耗尽了他的精力,在阿尔卑斯山山顶,他似乎已经无路可退,突然一支箭从背后射中了他,他应声倒地后头部撞上了地上的石头,导致脑内大出血,最终一命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