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围观考古现场 > 第13章 奥杜威峡谷(第1页)

第13章 奥杜威峡谷(第1页)

第13章奥杜威峡谷

在本章的开始,咱们先来幻想这样的场景:在一个深邃的月夜,天际中闪烁着忽明忽暗的星光,微风吹拂下,你静静地坐在原野之上,突然如一名哲学家一样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来?又要往何处去?

或许,几万年前的古人类,也曾坐在相同的地方,面对着只属于自己的璀璨星月,开始苦苦思考,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对啊,我们人类,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咱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人类起源的故事。

●围观考古现场:路易斯·利基与奥杜威峡谷

要聊人类的起源,咱们肯定得把视线挪到非洲了。这次的主角,是一个叫奥杜威峡谷的地方。

古老而神秘的非洲东部,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它全长6000公里,深度可达2000米,宽度在30至100公里之间,简直就是地球上一条被撕裂的伤疤。据说,宇航员在太空中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一条“伤疤”。

根据地质学资料的显示,大裂谷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在3500万年前,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拉伸,使得地壳发生大断裂而形成的。新生代的时候,由于板块的构造运动和火山喷发,这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高原、谷地、湖泊、河流、瀑布、峡谷……如此丰富的景观,孕育了大量的动物、植物,也成了人类生活繁衍的“天堂”,是世界著名的人类及其文化的起源地。

奥杜威峡谷,正是东非大裂谷中的一个东西向峡谷。它位于坦桑尼亚北部维多利亚湖的东部,长约50公里,深约900米。据说在奥杜威峡谷中有一种植物非常抗旱,能够在任何土、石质土壤中生长,叫做“奥杜威”。在奥杜威峡谷,这种植物非常普遍,所以当地人就用它的名字命名为奥杜威峡谷。

古老而隐秘的奥杜威峡谷初次为人所知,要到1911年。那一年,一位德国的昆虫学家在非洲捕捉昆虫标本,兴许是不熟悉环境,他一不留神,差一点就跌到了深深的峡谷中。好在他及时抓住了边上的树枝,才捡回一条性命。惊魂甫定,他发现峡谷周围的岩壁上,竟然埋藏着的许多动物化石。虽然他不知道这些化石具体是什么,但出于职业的敏感性,他顺手带了一些样本回到了柏林。

这个险些让他丧命的峡谷,就是奥杜威峡谷。而这些被带回的化石标本,逐渐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

两年之后,一个以德国考古学家汉斯·雷克为首的考察队来到奥杜威作详细调查。可是没调查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考察队不得不中止工作。战后,由于雷克无法再申请到足够的经费再次调查,无奈之下他只得写信告诉他的朋友路易斯·利基,笃定地认为奥杜威能够找到早期人类的工具和居住场所,希望他能够继续调查。

至此,我们的主人公终于登场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路易斯·利基这个名字,是整个旧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特别是人类起源研究方面熠熠闪光的名字,无数人受了他的影响,开始走上探寻人类起源这条道路。他和他的妻子玛丽·利基,还有儿子理查德·利基、儿媳妇米芙·利基,以及孙女露易丝·利基一家三代,发现了一大批重要的人类化石,解决了一系列与人类起源演化有关的重大理论问题。

1903年,路易斯·利基出生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附近的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他的父母是英国驻派在肯尼亚吉库尤(Kikuyu)部落的传教士。吉库尤族在肯尼亚中南部高原地区,是肯尼亚最大的民族,总人数约400万。路易斯从小生活在部落中,他对鸟类非常感兴趣,经常会到野外去寻找和观察鸟类。在野外嬉戏打闹的那些日子里,他还能时不时地发现一些用石头制作的箭头和工具。

正是这些经历,在路易斯的心中种下了考古学的种子。1922年,路易斯在剑桥大学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按照父亲的计划,路易斯原本会成为一名传教士。可是幼年时的兴趣爱好让他对古物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野外考古队,去东非寻找恐龙化石。考察结束后,他更加确信自己想要从事的方向,于是毅然改读了人类学系,从此,开始了自己充满传奇的一生。

1926年,路易斯获得了人类学与考古学学位,并回到肯尼亚工作。1931年,受到汉斯·雷克的影响,路易斯·利基和他的妻子玛丽·利基正式来到奥杜威考察。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几十年。

在那些日子里,夫妻俩一直住在帐篷中,既不怕风雨,也不怕毒虫毒蚊的攻击,陪伴他们的,只有几条猎狗。夫妻俩在峡谷内一遍又一遍地调查、走访、发掘,发现了上千块动物化石和几百件人工制作的石器,这些发现证明了这里曾经有过早期人类生活。但遗憾的是,他们一直没有发现早期人类生活最直接的证据——古人类的化石。

但好运毕竟来了,尽管晚到了一些时间。

那是1959年7月的一天清晨,当第一轮阳光洒向奥杜威峡谷时,整个峡谷就如往常那样宁静。路易斯因为感冒,选择留在了营帐里休息,玛丽就独自一人,到峡谷中的挖掘现场去搜寻古人类的遗迹。如程序般地,她沿着前不久刚勘探的山坡仔细地来回探寻,突然间,她看见前方的土块中隐约露出了一块骨头,从轮廓来看,似乎与以往发现的动物骨骼都不太一样。玛丽轻轻地把土翻开,又有两颗牙齿露了出来。这时,她意识到,今天可能是挖到宝了……

兹事体大,玛丽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小心地在地上做了标记,就立马驾车赶回了营地。

在营地里休息的路易斯听到汽车早早回到营地的轰鸣声,还以为玛丽半路遇到不测了呢,隐约间,他听到玛丽大老远在那里叫喊着:“路易斯!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几十年的默契,让路易斯一下子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他兴奋得连头痛也忘了,急急忙忙跳上了汽车,赶到了化石地点。

经过十几天的努力,他们共发掘和筛选出了400多件骨骼碎片。他们把这些骨骼仔细地修复、拼接,最终复原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男性头盖骨。这个头骨特别粗壮,牙**还带有硕大的臼齿。为了感谢曾经支持他们在东非工作的鲍伊斯,利基将这一人种命名为“东非人鲍氏种”。后来,学者们认为“东非人鲍氏种”虽然与过去发现的南方古猿不同,但也算是南方古猿系统的一个种属,所以今天的学术界将“东非人鲍氏种”改为了“南方古猿鲍氏种”。

不过,疑问还在持续,仅仅从脑容量来看,“南方古猿鲍氏种”的头骨实在是太小了,仅仅只有600毫升。要完成制造石器、甚至狩猎这种复杂的行为,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那么,这些在奥杜威峡谷发现的石器,到底是谁制造的呢?

说起来,历史还真的挺眷顾利基这一大家子的。20世纪60年代,路易斯·利基的儿子乔纳森·利基在发现“东非人”头骨地点的附近,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头骨和附有牙齿的下颌骨。

与已知的南方古猿相比,这些头骨片相对较薄,说明它们的身体更加轻巧,而且颊齿较小,最重要的是这些化石的脑容量比“东非人”几乎大出50%。

路易斯·利基相信,先前发现的那些石器,就是这些人种制造的,所以将其命名为“能人(Homohabilis)”,也就是“手巧的人”,暗示这个物种能够制造工具。

●能人与奥杜威模式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算起,到1972年心脏病发作意外去世,路易斯·利基在奥杜威峡谷埋头苦干了将近半个世纪。在这小半个世纪里,路易斯·利基一家,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他曾经回忆,在奥杜威峡谷,全家的饮用水都是从营地附近的水潭里取来的,而这些水潭都是非洲犀牛和其他大型野生动物经常喝水的去处。所以这些水中常常混杂着非洲犀牛的尿味,迫不得已,只有用木炭将水过滤,然后烧成开水,再放些柠檬在水里,以去除那股令人反胃的尿味。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纳闷,为什么路易斯·利基如此执着,即便是要忍受这非人的生存环境,也要在奥杜威峡谷“一根筋到底”呢?

这就得说到当时学术界的整体环境了。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揭开了“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恩格斯语)。虽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亵渎了人类的尊严,更是激怒了神权论者。生物并非由神创造,人类也不是上帝的杰作,而且竟然由猿猴演化而来,这不是荒谬至极吗?

不过,此后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有意无意地佐证了达尔文的观点。从1890年起,荷兰解剖学家尤金·杜巴斯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陆陆续续地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化石。其中以1891年发现的一个头盖骨和次年发现的一根股骨为最重要。后来这批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爪哇人”。

1926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宣布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两颗人类的臼齿化石。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从此,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开始为世人所知,也强有力地证明了达尔文“从猿到人”的假设。不过,由于这一阶段发现的猿人化石都集中在亚洲,所以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起源于亚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