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斯坦因也不知道是什么人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且留下了那么多文字。在研究佉卢文书的过程中,斯坦因发现里面经常出现一个叫Khotan的名词,有时候也被写成Kustana的形式。联系上下文,斯坦因推测这代表的应该就是尼雅古城所属地方的州府名称。因为这个地名的发音与古汉语“精绝”相近,所以斯坦因推测,Khotan可能就是汉文中的“精绝国”。
“精绝”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著的《汉书·西域传》中:
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卢国四日行。地厄狭,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从史料记载来看,精绝国的人口大约只有三千三百多口,规模比现在一个乡镇还要小,但是因为地处丝绸之路南道,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因而成了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所谓的西域三十六国,是汉代对西域各国的总称,其实数量并不止三十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龟兹、楼兰、乌孙等国。
精绝国的周围,遍布着像楼兰、且末、鄯善这样的国家。到了东汉末年,精绝国边上的鄯善逐渐强大,开始吞并周边的小国,建立起了一个西至尼雅河、东至敦煌的鄯善王国。精绝国小力弱,自然不能幸免,沦为了鄯善统治下的一个州。最后,随着鄯善王国的灭亡,精绝也于公元5世纪左右销声匿迹。
不过,精绝国并没有在历史中彻底湮灭。两百多年后的唐代,大名鼎鼎的玄奘(约公元600年~公元664年)在西行取经的过程中,曾与精绝国有过交集。贞观十八年前后,玄奘沿着塔里木盆地南道返回长安,亲眼看见了当时尼雅和楼兰等地的景象。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此行的见闻:
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于阗、和田)以为东境之关防也。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聚遗骸以记之。
玄奘的叙述中提到了一个叫“尼壤”的地名,而在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书中,反复提及一个“nina”的词,根据语言学家的考证,“nina”很可能就是“尼壤”的于阗语的译音,而现在的“尼雅”一词,就是由“尼壤”演变而来的。由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测,1300多年前玄奘所看到的那片荒凉之地,就是现在的尼雅遗址,也就是曾经的精绝古国。只不过,“芦草荒茂,无复途径”,昔日繁盛的沙漠之国已完全不复鼎盛时的模样了。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仅仅凭借一个佉卢文地名的推演,就将尼雅遗址和精绝古城联系在一起,会不会太牵强附会了?确实是,考古学是一个特别强调证据的学科,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些更加直接有力的证据,比如在遗址中找到直接带有“精绝”二字的文书。
巧的是,历史的剧本就是这样安排的。1931年,斯坦因第四次进入新疆探险,再次来到这个让他梦魂牵引的地方。这一次,他从遗址中找到了26枚汉代木简(不是佉卢文简),其中一枚汉简上写着:“汉精绝王承书从……”,明明白白的“精绝”二字,昭示了出土木简的尼雅遗址就是精绝国的所在地。
尼雅,毫无疑问,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精绝国故址。
●围观考古现场:神秘的沙漠古国
尼雅遗址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新疆地区的考古基本上是被西方的学者和探险家所垄断的。一直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们的考古学家才开始逐渐深入研究尼雅遗址。
从1959年开始,考古学家们多次对尼雅遗址进行了发掘,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中国、日本有关方面联合组织的“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对尼雅遗址进行了9次预备考察和正式考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一部分内容,这里描述得比较简略,因为真正的考古学发掘日常,并不像斯坦因的经历那样充满戏剧感,有的只是对遗址细节的不断苛求与修正。而且,发掘中的很多资料目前还没有披露,所以我们很难还原每一次的发掘情况。不过,正是这一次次的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使得尼雅遗址逐渐超越了“精绝古城”的狭小范畴,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变得更加清晰。
本章一开始,我们就说了尼雅遗址就是古代的精绝古城,这话没错,但也不全对。只能说,精绝古城只是尼雅遗址的一个时间切片而已。什么意思呢?考古发掘发现,在整个尼雅河200多公里的范围内,距今一万年前就已经有人活动了。到了青铜时代,在尼雅河古河道尾闾地带,地势开阔,特别适合种植植物,于是古代的尼雅人就在这里发展出了早期农业。再之后,汉晋时期,人们在这里建立了精绝王国。精绝国废弃之后,尼雅人又将中心转移到了精绝国以南不远处的尼穰城,这个时候,已是两百年之后的唐代了。
在整个尼雅遗址的发掘中,最有知名度、收获最为丰富的还是要数1995年的那次发掘。更有意思的是,它以一种十分具有“预言”意味的形式,将尼雅遗址拉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95年10月,中国联合日本组成了联合考察团,再次对尼雅遗址进行了考察。根据当时参与考古发掘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齐东方教授回忆,当时中国考古队正计划去发掘一处编号为N14的宫殿遗址,结果在沙漠中偶然发现了一个地方有木材露出。根据经验,考古队判断这个木材是经过加工的,很有可能是个墓葬。下车后,考古人员确认此处果然是个墓葬,它已经被茫茫的黄沙所覆盖,周围零星分布着枯死的红柳和小胡杨林,墓地里一部分棺木已经被风沙侵蚀殆尽。
于是考古队临时改变计划,立即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个墓地,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95MN1号墓地。
挖着挖着,考古队员们发现其中一个棺木上覆盖着大量的麦秸草,四周还塞满了干芦苇。面对如此奇特的埋葬方式,大家不由心生警惕,生怕不小心破坏了棺木。小心翼翼拨开苇草后,队员们发现,一片织有彩色几何纹图案的毛毡盖住了棺盖,棺盖是用5块木板拼合而成的,板缝之间还用泥土严密地封合着。棺木看起来保存完好,应该没有被人扰动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棺内的文物应该保存状况完好。果然,打开棺盖后,一男一女两具古尸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身子周边摆满了随葬品。
看到两具完整的干尸出土,在场的考古学家们激动万分。
●古尸
如果要问一个考古学家,毕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想很多考古学家会回答:挖出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
当你面对一具古尸,它的脸上可能还保留着千年前那最初的容颜,时间仿佛没有起任何作用。那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我想是每个考古学家所竭尽追求的梦想。而且,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简直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可以利用科技考古各方面的手段,复原、推测出它当时的健康状况、死亡原因、生活方式等,进而探讨它所处的社会生活状况。
当然了,即使现代考古学在全世界已经发展了一两百年,但真正发掘出的完好古尸,仍然屈指可数。一般来说,古尸在一些极端环境下更容易保存下来,比如饱水缺氧的湿地,比如冰天雪地的高山,比如常年不降雨的干旱沙漠地区。因为只有在极端的环境下,微生物的生长才会被抑制,尸体的腐烂速率才会减弱。
一个在西方考古学界非常著名的例子,是2003年在爱尔兰的泥炭沼泽中被发现的古克罗根人(hen)和克洛尼卡文人(vanMan)。由于长期处于饱水、缺氧的环境中,这两具尸体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根据碳14测年,两具尸体的年代大约在铁器时代。
通过对古尸进行研究,我们得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结论。比如说,古克罗根人的身高估计1。98米,这身高即使是搁到现在,也是美国NBA球星的身高了;克洛尼卡文人则更加神奇,居然会使用发胶。
爱尔兰国家博物馆古代文物部门的负责人奈德·凯利在一次采访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