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连昌宫词
元微之连昌宫词实深受白乐天陈鸿长恨歌及传之影响,合并融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而成。其篇首一句及篇末结语二句,乃是开宗明义及综括全诗之议论。又与白香山新乐府序(白氏长庆集叁)所谓「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者,有密切关系。乐天所谓「每被老元偷格律」,(白氏长庆集壹陆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殆指此类欤?至于读此诗必与乐天长恨歌详悉比较,又不俟论也。总而言之,连昌宫词者,微之取乐天长恨歌之题材依香山新乐府之体制改进创造而成之新作品也。
凡论连昌宫词者,有一先决问题,即此诗为作者经过行宫感时抚事之作,抑但为作者闭门伏案依题悬拟之作。若属前者,则微之一生可以作此诗之年月,共计有五,悉条列于下,论其可否。
第一说 讨淮蔡时作
洪迈容斋随笔壹伍(容斋诗话肆)连昌宫词条云:
其末章及官军讨淮西乞庙谟休用兵之语,盖元和十一二年间所作,殊得风人之旨,非长恨[歌]比云。
寅恪案:容斋以连昌宫词作于元和十一二年间,未知是否仅依诗中词旨论断,抑或更别有典据。若仅依词旨论断,则为读者普通印象,无论何人,皆具同感。匪特容斋一人如是也。元氏长庆集贰肆连昌宫词(全唐诗第壹伍函元稹贰肆。)云:
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
诗中所言,皆宪宗时事。今皇明指宪宗,故此诗之作必在宪宗之世。据读者普通印象论,此四句似谓,「宪宗既平蜀之刘辟,吴之李锜。今又讨淮西之吴元济,若复除之,则天下宁矣。」后二句为希望语气。故此诗之作应在方讨淮蔡,而尚未竟功之时。洪氏此诗作于元和十一二年间之说,殆即依此立论。考宪宗讨淮蔡,前后共历三年之久,自元和九年冬起,至十二年冬止。即资治通鉴自卷贰叁玖唐纪宪宗纪所载:
元和九年冬十月甲子,以严绶为申光蔡招抚使,督诸道兵讨吴元济。
至卷贰肆拾唐纪宪宗纪所载:
元和十二年冬十月甲戌,[李]愬以槛车送吴元济诣京师。己卯,淮西行营奏获吴元济。十一月[丙戌朔]上御兴安门受俘,遂以吴元济献庙社,斩于独柳之下。
是也。(参阅旧唐书壹伍新唐书柒宪宗纪等。)其实即此数年中真与此诗之著作有关者,止元和十年十一年及十二年,而九年不能在内,以诗中有:
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写实之句,为暮春景物,不能属于其他节候。元和九年之暮春尚未出兵讨淮蔡,故不能计入也。
新唐书叁捌地理志云:
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寿安县。(原注云:西一十九里有连昌宫,显庆三年置。)
寅恪案:寿安约当今河南省宜阳县地。连昌宫所在之地既已确定,连昌宫词如为宪宗讨淮蔡而未竟功时所作,则在元和十年十一年或十二年暮春之时,微之至少必须经过寿安,然后始有赋此诗之可能。兹逐年考之于下:
(甲)元和十年暮春
旧唐书壹肆宪宗纪(通鉴贰叁捌唐纪宪宗纪元和五年亦纪此事。)云:
元和五年二月,东台监察御史元稹摄河南尹房式于台,擅令停务。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微之自元和五年贬谪出长安后,至十年春始由唐州还京,复出京至通州。两唐书本传及白香山所为墓志皆纪述简略。今摘录其集中诸诗句及其题目自注等,与十年还京出京之道途时日有关者,以资参证。
元氏长庆集壹玖载:
桐花诗并序。(原注云:此后元和十年诏召入京及通州司马已后诗。)
元和五年予贬掾江陵。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山月晓时,见桐花满地,因有八韵寄白翰林诗。当时草蹙,未暇纪题。及今六年,诏许西归,去时桐树上孙枝已拱矣。予亦白须两茎,而苍然班鬓,感念前事,因题旧诗,仍赋桐孙诗一绝。又不知几何年复来商山道中。元和十年正月题。
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
西归绝句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原注云:得复言乐天书。)
只去长安六日期。多应及得杏花时。春明门外谁相待,不梦闲人梦酒巵。
今朝西渡丹河水,心寄丹河无限愁。若到庄前竹园下,殷勤为绕故山流。(原注云:丹淅,庄之东流。)
寒窻风雪拥深炉。彼此相伤指白须。一夜思量十年事,几人强健几人无。(原注云:宿窦十二蓝田宅。)
云覆蓝桥雪满溪。须臾便与碧峰齐。风回面市连天合,冻压花枝着水低。
寒花带雪满山腰。着柳冰珠满碧条。天色渐明回一望,玉尘随马度蓝桥。
留呈梦得子厚致用(原注云:题蓝桥驿。)(诗略。)
寅恪案:以上皆微之由唐州至长安途中所作。
沣西别乐天博载樊宗宪李景信两秀才姪谷三月三十日相饯送
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语诗情替别愁。忽到沣西总回去,一身骑马向通州。
寅恪案:以上为微之出长安至通州时所作。
又元氏长庆集壹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