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童年的启示 > 第十章 精神官能症的根源(第1页)

第十章 精神官能症的根源(第1页)

第十章 精神官能症的根源

今晚负责陈述案例的学生表示,个案患者的行为犹如谜团一般,但我们应该以最简单的方式全力解开这个谜。

“瑞秋(Rachel)今年十二岁,目前的问题是逃学。她拒绝去学校,觉得自己没办法在教室里上课读书。”

开头这段文字准确描述了一位有自卑情结的孩子。但光是假设个案有自卑情结还不够,我们必须找出此情结可能产生的所有后果,并发展出一套方法,让孩童弥补自己不足的部分。假如瑞秋出现逃学旷课的行为,我们应该能肯定在她的生活环境中,有成年人强迫她到校上课。孩子是在向这些成年人说“不”,而在表态的同时,她也在家中养成了一种主观的自卑感。

“瑞秋始终是个问题儿童。她目前的问题,其实就是她的上课态度的延伸。”

“始终”是个相当强烈的字眼。说瑞秋打从出生第一天开始就是个问题儿童,这点实在令人难以相信。比较有可能是中间发生了什么事,让她开始反抗、抗拒。或许这个令她不快的事件是弟弟或妹妹出生了。

“今年2月,瑞秋从小学升上一所分科教育初中。就读小学时,学校会依照她的需求来规划课程与提供辅导。瑞秋会在班上哭说作业太难了,她根本不会写。她的班主任和其他老师都试图帮她排解困难,但瑞秋坚持要回到原本那所小学去。校方并没有答应她的要求,因为她应该要面对新环境中的问题。”

她似乎没必要哭,光是不会写作业就已经很令人头大了。她之所以哭,似乎是想干扰上课秩序,让大家注意到她的无能。从某种程度来说,她的反应非常独特,独特到我们应该能确定像她这么聪明,而且能够在十二岁念初中的女孩,绝对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受到质疑。我相信只要能赢得她的信任,一定有人能鼓励她面对学业上的困难。害怕无法满足课业要求,这不太可能是反抗的真正原因。她一直都是好学生,老师似乎也很和善亲切。

“瑞秋后来说如果能把她转到初中里比较低段的班级,她就愿意去学校。”

一听到“如果”这两个字,我们就能预期会听到一组不可能实现的条件。瑞秋不想上学,想让身边的人担心,其实是因为她没有勇气面对新的情境。她不断夸大自己的无能,而她越坚持自己无法完成作业,老师和父母的反对立场就会越坚定。这是一种将自卑情结转化成优越情结的方式。

“后来她被安排进小学的另一个班级中,这个班跟她原先念的班类似,但她并未遵守诺言。母亲到小学去要求将她转回原本的班级,但是被断然拒绝。瑞秋被父亲打了一顿,但她还是不去上学。后来各方在出勤事务处前召开公听会,瑞秋也被带到某家医院的儿科诊所,医生允许她在家待一段时间。”

瑞秋的情况越来越棘手,就算她最后出现在报纸上也不令人意外。瑞秋有办法让诊所掉入她的陷阱。让瑞秋待在家里没有用,因为她还是没有变,还是带有原先的生命风格。

“瑞秋到小学去,替这份病历陈述回答了一些问题,还带了一个女孩一起来,她看起来已经把那女孩当成朋友了。在这个女孩的影响之下,瑞秋愿意到学校上课,她决定在明年秋季入学。瑞秋还说如果学校让她跟朋友念同一班,她就会到学校,但这个要求遭到回绝。现在她非常焦虑,因为她朋友会在6月升级,到时瑞秋就永远不可能跟她同班了。”

需要有朋友陪,推迟入学的时间点,这些都是自卑感的症状。这类型的个体会发展出一种叫作市集畏惧症(Agoraphobia)的精神官能症,患者每时每刻都需要他人陪伴和支持。为了达成目标,瑞秋非常有技巧地列出条件,让老师、医生和父母陷入棘手难解的处境。瑞秋是征服者。

“瑞秋有时会摆出胆怯害怕的姿态,但是在抗拒上学和写作业时却一点也不温顺。有几次她的态度甚至很粗鲁无礼。”

这个有趣的现象证实了我的推断,我认为她应该是属于支配型的个体,完全不排斥与人抗争。她唯一的恐惧是独自面对新的情境。

“小时候,她的行为完全没有问题,但在一年半前,有位老师批评她的课业。”

你们看,之前说她始终是个问题儿童的说法需要改一改了。瑞秋显然是在追寻理想中虚构的优越目标。她想要扮演上帝。为了扮演这个角色,她必须完美无瑕、必须支配他人。如果不能继续扮演这个角色,她会彻底退出。

“在此期间,她首度显露目前的症状。虽然家人表达抗议,但她声称自己没办法写作业,偶尔旷课缺席,因为她说她会怕,也还没准备好。基于健康考虑,她被获准留在家中。瑞秋最近透露,早在她公开表示讨厌现在这个老师之前,其实心里已经默默讨厌她六个月了。”

这六个月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精神官能症行为的酝酿期。精神官能症不会突然出现,必须经过酝酿才会开花绽放。

“1927年2月,她升了一个年级。她在之前的班级是班长,在新的班级并不是。新的班级是由另一位老师来带。不过,她当时隐藏自己的感觉,老师并没有察觉到瑞秋对她的不满,所以也不觉得瑞秋有什么问题。六个月后,问题开始浮现。当时她已经旷课有好一段时间。1928年2月,她再度回到学校,这次被安插在进度较慢的班级中。这个班的老师非常有同情心,而且也有辅导这类孩童的经验。瑞秋在她班上待了一年,对课业越来越有兴趣,也明显克服了怯懦的心态。老师鼓励她参加合唱练习,她参加了,后来甚至能进行独唱表演。在班上感到越来越自在之后,她偶尔会展现出与先前截然不同的态度,完全不像先前那么胆怯。有一次,老师找不到瑞秋缝纫的布料,瑞秋就突然变得很莽撞无礼。”

你们看,在有利的环境中,瑞秋就能轻松改变整个行为模式。

“她的父母都健在,她有个十九岁的大姐、十七岁的哥哥,还有一个七岁的妹妹和一个五岁的弟弟。”

她比哥哥小五岁,这个年龄差距非常大,所以瑞秋的处境其实跟长子或长女类似。妹妹小她五岁,弟弟小她七岁。瑞秋的案例非常典型:妹妹出生之后,原本习惯身为全家人关注焦点的她,觉得宝座被夺走了。

“父亲主控整个家庭。某段时间,大儿子曾经是父亲最爱的小孩。母亲并没有特别偏爱哪个孩子,不过当儿女渐渐长大,她跟他们多少都曾起过冲突。”

孩子还小的时候,母亲或许跟他们处得很好,他们要什么她都能给。孩子年纪渐长,没办法继续对母亲予取予求,因此出现各种麻烦。或许瑞秋也曾生过病,所以特别受到关爱与呵护。

“孩子不会捉弄、取笑对方,不过瑞秋似乎是丑小鸭。”

“丑小鸭”或许是指她暴躁易怒、爱颐指气使。她很有可能与兄弟姐妹不和。

“大哥有咬指甲的习惯,每次瑞秋看到他咬指甲就会很不开心,还会大声尖叫。大哥知道瑞秋会陷入这种焦虑的状态,但他还是持续咬指甲。母亲对此束手无策。大姐对瑞秋非常好,把瑞秋当成女儿来对待。她替瑞秋缝制了一件洋装,还带她去看电影。瑞秋似乎很感激大姐对她这么好。瑞秋跟妹妹相处融洽,也会跟妹妹玩,因为妹妹跟家里其他人一样都顺着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