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瑞秋的行为模式的假设进一步得到了证实。她支配整个家,生气、不满时会放声大叫。
“父亲跟大姐都在上班。家里有五间房间,瑞秋跟大姐同房住。瑞秋出生时一切正常,喝母乳喝了三个月,断奶时肠胃开始出问题。她被判疑似罹患软骨病,而在零到三岁这段时间,有好几个月父母每周都会送她到医院就诊,因为她的心脏出了问题。十岁时,她因为心脏问题在**躺了一小段时间。她的肠胃一直以来都有状况,但现在整体来说身体已经比较好了。她只有在坐电车时会吐。”
因为身体不好,大家或许都会满足她的各种无理要求,而她也学会了利用疾病来维持这种快乐的状态。从她在电车上的反应就能清楚看出这点。她没办法掌控电车,因而感到气愤,利用不怎么健全的消化道系统来表达不悦。这或许就是市集畏惧症的开端。
“她不愿在家吃饭,喜欢在邻居家用餐。”
不健全的肠胃又表态了,这次是想控诉母亲。
“这有可能是因为家里的食物不够美味,因为调查人员发现,家里提供的午餐是一碗罐装鲔鱼,这对娇嫩柔弱的孩子来说可能不够可口。妹妹也学瑞秋,不想在家里吃饭。”
他们家有可能过度强调吃饭的重要性,所以孩子都利用这点来对付母亲。
“瑞秋在十三个月时开始走路和说话。因为喉咙里有脓肿溃疡,所以在一岁半时接受了扁桃腺切除术。她在很小的时候就长过麻疹。母亲说瑞秋还是婴儿时很怕人,怕到还会放声哭喊。根据母亲的描述,瑞秋把自己打理得干净整齐。她会收拾得整整齐齐地准时去上学,写字的时候也很仔细。”
还是婴儿时,恐惧对她来说是一项优势。长大入学之后,她则利用干净整齐这项特长,来让自己处于有利的情境中。
“她在家时,不想去上学,对家人的期望漠不关心。一旦到了学校,她和同学相处融洽,在第二学期,她甚至还会关心、同情其他孩子的问题行为。”
这种关心代表:“我不是问题儿童。”
“在第二学期,瑞秋跟班上的另一个女同学在一起玩,她叫茉莉(Molly)。茉莉大概十二岁,但不像瑞秋那么机灵,是个比较安静的女孩,不是领袖型的孩子。”
瑞秋显然也成功地支配了自己的同学,否则她们不会持续当朋友。
“瑞秋不玩游戏,但会去看电影。她最喜欢读童话,说故事时她讲的也都是童话。”
看电影不需要社会意识感,而且只要把自己投射在电影女主角身上,就能轻松提升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认知。玩游戏的时候需要和玩伴儿竞争,得靠自己努力才行。
“目前她不愿意上学,也拒绝吃东西或服药。母亲帮妹妹买了一双袜子,虽然那并不是瑞秋的尺寸,但她非常喜欢那双袜子,所以等父亲出门后刻意把袜子穿上。”
父亲显然是家中呼风唤雨的角色,不过他一踏出家门,瑞秋就成了支配者。
“其他孩子都知道瑞秋的状况,也会顺着她的意。他们很贴心,也都对她很好。瑞秋在前一个班级以及在小学里都跟同学处得很好,当时大家在某种程度上都很纵容她。老师说当她不会写题目时看起来很害怕。有一次她感到害怕的时候,边哭边用手捂着嘴巴,双手还紧张地**。老师像母亲一样关照她,让她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还提醒同学不要打扰她。”
恐惧是她最强大的武器,她有办法利用恐惧控制周围的人。
“她在第一个学期有很多问题,但在第二学期就跟其他孩童没什么两样,看起来把自己调整得很好。”
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她显然就不会再惹麻烦了。
“瑞秋最早的记忆是三岁时,姐姐玛丽(Mary)从朋友那里获得了一双溜冰鞋,瑞秋想穿这双鞋溜冰,但是被拒绝了。”
瑞秋并不是特别针对溜冰鞋或袜子,真正让她气愤的,是其他孩子有的东西她却没有。
“最近她梦到自己在家里,必须穿过一扇地下室的门,地下室看起来很阴暗,似乎藏了什么吓人的东西。她梦到自己不敢走到屋外,因为她不敢穿越那扇门。母亲正在睡觉,睡觉前警告孩子不要把她吵醒。有些朋友来家里找瑞秋,但他们怎么样都安静不下来,结果就把母亲吵醒了。母亲下床,朝他们走来,手里握着一把铁锤。瑞秋带着弟弟和妹妹,保护他们,开始往屋外走去,穿过那扇吓人的门。门那头传来一个声音,说:‘回去,她不会伤害你们。’她松了一口气,也在此时醒过来。”
这个梦完美显示了瑞秋是如何在情绪上做好不要离开家的准备。这也是市集畏惧症一开始会有的症状。这个梦显示只有在面临极大的威胁之下,她才会穿过这个象征危险的门。但是从门那边传来的声音,却告诉她不要太认真看待母亲的恐吓。这个梦代表:“留在家里,就算不愉快也不要出门。在家里,不会真的有什么太严重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
“她的志向是当打字员。她害怕有色人种。”
她对于有色人种的恐惧,在维也纳可能会显得微不足道,因为这里根本没什么黑人,不过这在美国却是制造恐慌的好方法。这就跟其他不出门上街的理由一样好用。
“学生针对个案进行了讨论:‘瑞秋是个被宠坏的孩子,而且利用自身疾病,将欲望和企图强加在他人身上。她借由展露自身脆弱来获得力量。从她的梦能看出她想要保护年纪较小的孩子,这些孩子不像她的父母,不会处处与她作对。她的志向或许代表了她想用文字(文章创作)来抒发自我,她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能有不错的表现。她在课业上最大的障碍主要来自算术。’”
截至目前所见,提交这份报告的学生对瑞秋的境况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和母亲讨论过后,我们又得到这个事实:瑞秋换学校的第一天,老师请她在黑板上写一个句子,但她写不出来。瑞秋开始哭,老师说:“笨蛋,回去坐好。”瑞秋回家后说:“妈,我不想上学。老师好坏,我不想再去学校。”此后,她拒绝到学校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