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轻而易举就能维持想象中的优越目标。那句话显露出她的得意,她因为自己是比较强硬的一方而自豪。
“她家的社会位阶属于中上阶层。父母的朋友主要都是专业人士。女孩比较愿意听父亲的话,跟父亲的关系也比较亲密。
贝蒂显然认为父母对彼此的爱会威胁到他们对她的爱。
“母亲必须上班,因此贝蒂在两岁半时被送到一位保姆那里长达几周,希望能让她不要这么依赖、黏着母亲。保姆受过专业、完善的训练,态度也很和善亲切。父母也希望能顺便借此机会来改善喂食的问题。在把贝蒂送到保姆那里不久前,母亲因为娘家亲人生病必须回去照顾他们。在母亲离家的这段时间,贝蒂极度难过沮丧。”
溺爱她的母亲突然消失,贝蒂当然难以理解。对孩子来说这是真正的悲剧。
“被送走时,她默默难过了几天,最后还是接受自己的处境,看起来也已经适应了。”
“看起来”这个词用得非常正确,因为从后续的行为发展来看,贝蒂从来没有原谅母亲。
“母亲认为女儿始终记得那次强迫分离,而且也还没原谅他们。父母把她从保姆那边接回来之后,又立刻把她送到一所实验性的私立学校。”
母亲似乎了解贝蒂的情形,但不知该如何补救。
“她拒绝上学,反抗相当剧烈。她悲痛地大哭,拒绝吃东西,甚至还呕吐。这种情况持续了三个月。”
贝蒂在抗议时展现出非常强大的力量。从某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是非常乐观的征兆。假如我们能将她的力量导向有用的途径,她就能成为领导者。
“女孩后来突然宣布她会去上学,而且不会再哭了。从此之后,上学就不再是困扰。今年是她在幼儿园的第三年,她在学校还颇受欢迎。”
她突然改变对上学的态度,原因只有两种:要么她找到了能更好地处理学校问题的方法,要么就是她发现了一种对自己更有利的情况。对同学缺乏兴趣的她竟然能受到欢迎,这实在令人意外。不过,许多被宠坏的孩子都能发展出一种吸引他人的绝妙技巧,或许这就是贝蒂受欢迎的原因。
“最近年纪稍大的男孩都明显被贝蒂所吸引,贝蒂也尽情挥洒她的魅力。她的吸引力超乎寻常,老师都很想搞清楚她到底是怎么让男孩对她倾心的,但老师怎么样都学不会她的手段。”
这证实了我们的推断,显示她的手段很高明,能让别人来宠爱、关照她。她吸引男孩的方式,应该就是她用来博得父亲好感的手法。
“前两年夏天,贝蒂都会去参加学校某位老师举办的夏令营,每次都得离家长达三个月。去年,除了夏令营之外,贝蒂还跟另一个孩子以及孩子的父母共同外出旅游两周。她表现得非常乖巧守规矩,那个孩子的爸妈都对她赞誉有加。不过,她每年都会事先声明自己不想离开家,今年她也这么坚持,但每年她还是高高兴兴地去参加夏令营。”
更多证据显示贝蒂知道如何让别人喜欢她。陈述中提到她表示不想参加夏令营,大概只是想借此让父母感到困扰。
“今年她坚持要和母亲一起外出,跟其他同学一样。”
她想跟母亲相处,这是她内心燃烧的烈火。她非常有技巧地说服母亲:“我的同学都会跟妈妈出去,我也想跟你一起出门。”
“她的休闲娱乐很一般。她不会跟街上的孩子在一起玩,因为她每天要到下午四点半才会离开幼儿园。她喜欢弹钢琴,在这方面也有非常显著的天分。虽然没有正式上过钢琴课,但她已经能谱出一些非常优美的曲子。老师说如果她努力尝试,每件事都能做得非常好。老师也发现她对自己的课业和表现非常敏锐。除非她觉得自己胜过他人,否则无法安心。假如担心自己无法展现优势,她就会拒绝做事或玩乐。”
贝蒂在学校的行为无可指责,因为对她的野心和自尊心来说,任何责备都会是莫大侮辱。
“她觉得自己少了弟弟或妹妹,抱怨在家里都没人陪她玩。虽然她会把朋友带来家里,但朋友一离开,问题就又来了。她也一直强烈抗议,不希望母亲出门上班。”
我不觉得她是真心想要弟弟或妹妹,或许她很笃定父母不会再生个弟弟或妹妹给她了。她的抱怨应该被解读成对母亲的指控。她非常希望母亲能待在家里,完完全全归她一人所有。
“女孩利用哭泣、恳求和指控等方式来将母亲留在家中。举例来说,她会说:‘如果你留在家里,我就会跟你当朋友。’以她的年龄来说,她的日常作息非常正常。目前看来她睡得很好,不太做梦,只有几次突然从睡梦中大叫醒来,说老虎和狮子爬楼梯上来了。”
贝蒂终于找到一个方法,让父母在夜里感到烦躁、不得安宁。老虎和狮子恰好能达到这个目的。
“母亲每天早上带她去上学,父亲也常打电话给她。打从婴儿时期起,女孩的兴趣就是观察旁人的反应,其他事她几乎不在乎。孩童与成人的反应她都观察,而这个习惯明显到有时她甚至会刻意激起别人的反应,只为了加以观察和评论。她很快就能正确点出观察对象的脾性和特质。她显然极具逻辑思考与分析能力。”
这代表什么?贝蒂显然是在模仿父亲。身为作家的父亲,必须时时刻刻观察旁人的一举一动。很多人都有一种惯性思维,认为女性不具备逻辑思考与分析能力,但贝蒂的例子证明此说法是错的。只要有需要,任何女性都能发挥逻辑思考与分析能力,贝蒂就是最佳例证。
“她发明了一项游戏。贝蒂是法官,其他玩伴儿则扮演警察。这些警察逮捕一名**,将她带到法官贝蒂面前接受审判。接着,法官贝蒂做出判决:‘处置**的唯一办法就是电刑处死。’”
这个游戏意义深长。首先,我们能从这个游戏看出贝蒂已经知道两性的区别。其次,她已经发展出自卑感了。游戏中出现的是**而不是裸男。这是贝蒂的男性倾慕(maseprotest)。这项指针同时显示出她痛恨当女人,以及想当男人的渴望。她会模仿父亲,这点我们不用感到意外。她的壮志雄心不符合她对女性角色的理解。
“对贝蒂来说,**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露营时她都会一直看到其他孩童**。如果父母在洗澡时贝蒂刚好走进浴室,他们也不会特别遮掩。”
贝蒂无法容忍的不是**,而是女人。
“有好长一段时间,她都说想听关于邪恶的动物或人的故事,良善的故事对她来说一点吸引力也没有。”
关于邪恶的动物或人的故事,很有可能是不错的素材,能让她在夜里拿来烦母亲。没有社会情怀的个体,比较倾向认为人性本恶。一些主张利己主义的哲学家也支持这种论调。具备社会情怀的人通常比较宽容、仁慈,也会试着去理解使人变坏的因素。另外,有时好人的故事读起来不怎么有意思。有位好好先生每天早上起床时脸上都挂着笑容,总是对家人说好话,面带微笑去上班,下班时会带礼物给孩子、买花给太太,待人总是亲切、窝心和彬彬有礼,这种故事不会有人想读的。如果故事主角是个残酷、不替他人着想的坏人,读者可能就会感兴趣。
“贝蒂最近以非常戏剧化的方式威胁同学,她说:‘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今天晚上我会让你得流行性感冒。我会让病毒从窗户飘进你房间,到时候你就会死。’最后连她自己也信了这个故事,坚持一定要把房间的窗户关起来。”
“你就会死”这句话,显示出贝蒂非常努力施展魔力。她开始扮演如神一般的角色。她想要支配生死,如果有人不听她的话,她就要对方死。贝蒂的人生悲剧就在于此。缺乏社会情怀的现象以及支配的态度,最后都会反过来将她吞噬。挥舞这把利剑的人,最后也会被其毁灭。这就是生命残酷的逻辑。
我们被告知贝蒂今天晚上生病了,所以我们只能跟母亲对谈。我们不确定是否能说服母亲接纳我们的观点,但我们的任务是向她说明整个情形,她再将我们的分析转述给贝蒂听。其实在许多方面,母亲的行为和决定都非常正确,她也了解贝蒂的行为的连贯性。她必须让贝蒂知道,其实吃东西并不像奶奶想的那么重要,但她解释的方式也不能让奶奶受伤。举例来说,她能对贝蒂说其实奶奶是好意,但她对这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贝蒂应该结交更多朋友,也要鼓励她训练自己,成为同伴之中优秀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