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绝食抗议
今晚要评估的个案是贝蒂(Betty),她今年六岁,主要问题是没办法好好吃东西。她在进食方面的困难,与她对周遭环境的态度成正比。如果所处环境不合她意,她就会格外憎恶食物,这是被宠坏的孩子的特征。另外,我们也必须谨慎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比如肺结核、软骨病,或是其他会导致孩童食欲不振的传染性疾病。有时两岁半的小孩具有的症状,也会出现在适应不良的孩童身上。检查这些适应不良的孩童,会发现他们确实出现明确的生理变化,因此食欲不振完全是有道理的。辅导、治疗孩童的人都必须具备医疗经验,未经训练的心理学家和社工必须非常谨慎,以免在诊断时犯下严重的错误。不过,听到贝蒂对食物的反感,会随着她对外在环境的态度而有所改变,我们就能推断这其实是心理问题而不是生理问题。
“跟母亲在一起时,她的情况会变得特别严重。女孩未曾迫不及待地想吃东西,吃饭时总是慢吞吞、拖拖拉拉的。用餐时,她会把几口食物塞在腮帮子中,必须吞咽时总是看起来相当痛苦。”
由此看来,贝蒂渴望能更依赖母亲,获得她的关爱与呵护,这绝对错不了。或许母亲一开始对贝蒂极尽宠爱之能事,后来发现这种方式不正确,就终止了这种做法。当然,顿失崇高的地位令贝蒂心生怨恨,加上母亲不断强调进食的重要性,贝蒂因此攻击她的这项弱点。孩童只有在罹患严重脑部器质性疾病时,才有可能无法吞咽,但这种情况相当罕见。有吞咽困难的孩童与成人,通常都是想在用餐时间吸引他人注意。他们看起来仿佛身陷险境,用尽全力试着吞咽,成功地让同桌吃饭的人感到惊恐,不过旁人很难告诉当事人该怎么吞咽。
“早餐是最糟的一餐,大人几乎没办法强迫她进食。”
我不知道我的解释是否正确,但对我来说这似乎是孩童的晨歌。贝蒂仿佛是在暗示母亲,让母亲知道接下来一整天她还得面对哪些难题。许多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症状在早晨都特别严重,忧郁病(Melancholia)尤其如此,患者仿佛是想重申自己的疾病。孩子拒绝吃早餐,这对父母来说最为困扰,因为他们认为孩子的健康会受影响。她的目标似乎就是支配整个家。如果想知道她为何选择这个目标,就得了解她在家中的地位。我首先猜她是独生女,而基于某种原因,支配全家对她来说非常重要。
“有很长一段时间,她会以呕吐和挑食来抗拒用餐。如果强迫她吃饭,之后她就会吐。她最近一次呕吐是学校的一起事件所致。老师坚持要贝蒂吃下她不愿意吃的某样食物。贝蒂觉得这很不公平,因为其他食物她都已经点了两份了,而且她已经在学校和在家用餐有好长一段时间了。”
我常坚持不能强迫孩童吃东西,因为他们比大人还坚决强硬。从这份陈述来看,贝蒂的老师相当严格。孩子的反抗碰上强硬的管教,这比家中不严谨的纪律还糟糕。在过去,如果有人因为神经紧绷而晕厥,普遍的应对措施是朝他泼冷水或大声吼叫,通常这样就能解除晕眩的状态。但怀抱不当野心的个体无法靠疾病发作来达成个人目的时,就会寻找更有效的办法。我记得有位野心勃勃、控制欲强的女人,她无法忍受在车流繁忙的街道上坐在丈夫的副驾驶位上。只要她感到害怕或烦躁,就会抓住丈夫的手或方向盘,借此阻止或妨碍他驾车。每次只要她这么做,丈夫就会开得更快,后来她才发现自己阻止不了丈夫。你可以将此称为治疗或处理方法,但这令我想起战时很普遍的一种疗法。士兵开始歇斯底里、颤抖,或是说不出话时,医生通常会用电流来电击他。士兵要么停止颤抖,要么就是开始大吼大叫。这并不是治疗手法。只要使用蛮力,就能轻松使源自心理态度的生理症状消失。不过个体的行为模式并未因此改变。个体总能找出另一种方式来扮演那虚构的优越角色。要消除贝蒂挑食和呕吐的行为并不难,但往后她又会发展出其他症状。
“个案还有另一个次要问题。过去两年来,她越来越不合群、孤僻,越来越喜欢与他人针锋相对,其中包含她的母亲。她拒绝跟人打招呼。”
我们先前已经推测出她攻击的首要对象是母亲。拒绝跟人打招呼是相当常见的症状,背后的原因也非常有趣。这种行为跟个体之间互相打招呼的由来密切相关。对于许多想支配成人环境的孩童来说,在街上跟老师或其他人打招呼相当困难,因为他们认为行礼致意是臣服的表现。举例来说,在维也纳,打招呼不仅隐含臣服之意,更能清楚表达出行礼者的屈服。打招呼时我们常说“Servus”,这个招呼词的意思其实是“我是你的奴隶”。我想这个招呼用语最早可追溯至罗马时期,当时奴隶必须向主人摘帽致意,并说:“我是你的奴隶。”不过在美国,打招呼当然是一种友好的表现。
“碰到人的时候,贝蒂不会自然、有礼貌地和对方交谈,说话方式通常比较粗鲁、没礼貌。她经常想象自己受委屈或被冤枉,一下子抱怨这件事,接着又对另一件事发牢骚。目前她似乎不愿意体验新事物,不想面对新的状况,也拒绝认识新朋友或与陌生人接触,不管对方年纪多大都一样。不过如果她兴致一来,想跟陌生的孩童一起玩,就会让其他人替她进行初步接触。”
这段陈述进一步证实女孩缺乏社会情怀。
“她看起来想了很多,常常希望能长时间保持安静,趁这个时候沉思。安静沉思之后,她常常会提出非常有深度的问题。”
其他心理学派,尤其是苏黎世的荣格(Jung)心理学派,认为这种沉思状态显示孩子具有内向性格。这位女孩确实内向,但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状态,我们也有办法分析这种习性是如何由人为后天培养而成的。贝蒂脱离人群,并未与同伴建立联结,因此除了沉思她没有别的事可做。如果女孩喜欢与人相伴,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情怀,荣格就会说她是外向性格者。不过这只代表她接受了适当的教育,而且在她的成长环境中,她能够感受并发展出社会情怀。我不认为内向和外向是固定不变的特质。
“贝蒂很喜欢户外和大自然,时常要求到乡下去住。景色特别优美时,她会兴致高昂地说:‘这世界真美!’”
孩子如果性格合群同时又喜欢大自然,那实在是非常幸运。不过贝蒂对人缺乏兴趣,我认为她亲近大自然,并不是出于勇气,而是基于她的弱点。这种对大自然的爱好也会出现在某群人身上,他们害怕进行社会接触,选择住在某些小岛或森林小屋中,彻底与人群隔绝。
“不过某个阳光和煦的上午,当她似乎深深地被清新的空气与环境的美所触动时,却刻意表态:‘我喜欢发脾气。’”
这点再度显示她无法建立社会联结,因此发脾气就成了少数她还保有的活动领域。发脾气也是最能惹恼母亲的方法,所以贝蒂喜欢发脾气。
“父母说她出生后就有进食方面的问题,其他困扰则是最近才出现的。”
这单纯显示贝蒂改变她的手段了,但整体情形仍与以往相同。
“贝蒂一家目前的家庭成员有母亲、父亲和身为独生女的她。父母非常相爱,这段婚姻可说是真正幸福美满。不过父母的经济压力,以及母亲娘家人长期受疾病折磨,还是让贝蒂一家弥漫着相当紧绷的氛围。母亲与娘家互动相当密切。父母的个性都很容易激动,偶尔会突然感到非常忧虑焦躁。”
独生子女通常会要求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渴求大家注意的心态比大家庭中的孩子还要强烈。我们先前也已经分析过,孩子发现父母亲深爱彼此之后,会觉得自己受到差别待遇。父母婚姻不睦时,孩子则会在适应方面出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坚称幸福的婚姻是养育孩子的关键所在。在理解孩童与父母的关系之前,我们必须先考虑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对关系。
关于贝蒂与母亲之间的冲突,我们现在已经获得更多线索。母亲专注于照料罹病的娘家亲人,这确实分散了她对贝蒂的关注。父母爆发忧虑焦躁的情绪,对孩子来说总是特别难熬,野心勃勃的孩子更是难以适应,因为他们已经习惯站在舞台正中央。只要父母感到忧虑焦躁,贝蒂就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优越地位。由于缺乏社会情怀,所以她已经无法顺利跟外界群众互动往来,而家中紧绷的气氛,也把她在家中的路给封死了。唯一能让她展现优越地位的方法,就是维持挑食的习惯。
“父亲是作家,母亲专门做生意。夫妻俩的收入刚好能应付家庭开支。他们的公寓有四个房间,采光非常好。父母同睡一房,女孩则独自睡在自己的**,不过她跟女佣共享一间房。奶奶打从一开始就过度关心孩子的饮食和体重,一天到晚在孩子听得到的情况下讨论这些事。她将自己对孩子健康的忧虑强加在女孩父母身上,使女孩的父母也感到担忧。”
又出现了一项障碍。奶奶或外婆通常都会过度纵容孩子,让孩子的母亲身陷两难。贝蒂的母亲更是尴尬,因为她面对的是婆婆而不是自己的妈妈。我们能大胆假设贝蒂的奶奶跟妈妈彼此不和。奶奶的态度更让贝蒂感受到食物的重要性和意义,也让她相信吃东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奶奶始终对母亲抱持批判的态度,就连在孩子面前也是如此。母亲认为贝蒂之所以对她这么吹毛求疵、不友善,都是受到奶奶的影响。”
孩子如果想靠获取注意力来支配自己的家庭,自然会站在奶奶这边,因为奶奶亲切和善,担心她,认为她并未得到足够的呵护与关注。虽然奶奶的角色举足轻重,但她应该不是贝蒂适应困难的唯一原因。
“女孩出生时一切正常,喝母乳喝了七个月才断奶。断母乳后,因为喝了成分不纯的牛奶,肠道严重不适,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痊愈。她的发展过程也很正常。十四个月大时能走路,十五个月大时开口说话,她一开口就能说出完整的句子,还会使用名词复数。”
女孩在幼年时曾有肠道不适的问题,由此可知为何他们家这么注重饮食。其他信息也很重要,我们能从中发现女孩非常聪明。
“她的生活习惯也很好。她很爱干净,不过很沉溺于吸拇指。父母费了好大一番工夫才让她改掉这个习惯。”
一般来说,吸拇指是吸引注意力的手段。要让贝蒂戒掉这个习惯大概相当困难,因为她觉得通过吸拇指就能轻松吸引目光,让别人不断守着她、看顾她。不过,其他学者对吸拇指有不同看法。弗洛伊德学派认为吸拇指是一种与性相关的情结,是一种性欲倒错。另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由纽约儿童咨询商业机构(InstituteofChildGuidance)的戴维·M。利维(DavidM。Levy)医师所提出的。利维医师发现如果孩子在吸母乳时,母亲的奶水非常充沛通畅,孩童较无法适当运动口腔以及下颚,吸吮拇指就是一种补偿。虽然我认为利维医师的解释确实有可能是孩童吸吮拇指的原因之一,但我相信只要孩子发现自己因为吸拇指而被他人注视和观察,就有可能养成这种习惯。
“把贝蒂的手绑住时,她就会开始吐。”
换言之,她用另一种方式证明自己比较强硬。
“母亲已经不记得贝蒂第一次呕吐是为了抵抗束缚,还是因为食物。只要行为受到限制,她总会激烈反抗。”
有支配欲的孩童痛恨限制与束缚,这并不难理解。这种孩童不会因为受罚而有所改变。
“贝蒂还不到两岁的时候,父母威胁要把她的玩具收走,她说:‘没关系,我不需要玩具,我可以看窗外,我可以想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