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叛逆“坏”男孩
今晚我们要探讨的案例是一名十二岁零五个月大的男孩尼古拉斯(Nicholas),他目前的问题是屡教不改。他被指控在留校察看期间打架和偷窃,有人建议父母将他送到管训机构。
从这项安排来看,男孩的父母大概找不出其他办法来说服他过正当的生活。碰到某些个案时,大家肯定会觉得自己没办法改变当事孩童的行为模式,就连接受过全套个体心理学训练的人也会有这种感觉。但我们一定要相信总能找到对的方法,更不能因为自己办不到,而质疑那些做得到的人。碰到棘手的案例,有时候用这种方法与当事孩童或成人沟通,效果其实还不错:“我相信我知道为什么你会有这些行为,但是我不晓得自己有没有办法解释清楚,让你跟我一样搞懂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这通常能让个案对你有不错的印象。这类孩童或成人被自卑或优越情结所困,假如患者发现医生或老师并没有过度自负,不会认为自己能矫正每一名个案,或是没有因为坦承个人不足而受苦,他就能大幅减轻内心的痛苦。对那些认为必须表现出一副老师都拿我没辙的样子的孩童来说,这种说辞尤其能让他们松一口气。“或许我没办法成功解决你的问题,但其他人可能办得到。”用这种态度来与问题孩童互动,就能化解他的敌意。
这种好斗的小孩确实有可能被指控偷窃和打架。他觉得自己受到欺骗,但现在他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权利而战,抵抗的对象可能是身边软弱的个体。病历记录指出男孩曾经被留校察看,这本身就不是件好事。很可惜个案没有在四五年前来寻求协助,那时他尚未被留校察看。如今,男孩已经因为留校察看被贴上标签。将男孩送往管训机构的建议,显示出他身边的成人已经耗尽资源,对他的未来失去希望了,更认为他是个屡教不改的男孩。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反对将孩子送走,但要送去哪里?又有谁会了解他、训练他,让他迎向更有用的人生?我们必须让男孩对自己有信心,让他喜欢试着辅导他的老师或医生。我不晓得有哪些地方能满足以上条件,不过如果他的学校里设有精神保健诊所,就能加以利用,来有效处理他的问题。他会在诊所里找到一些朋友或辅导老师,让他体验家中缺乏的人际关系。这种男孩通常会被送去少年管教所,不过就我观察,绝大多数的年轻罪犯都曾在少年管教所待过。我不觉得这类机构真的能够感化任何人。
让我们阅读病历记录:
“男孩过去的问题包含:在学校制造麻烦、偷窃与打架。曾在问题儿童辅导所中待了三个月。”
把他送进问题儿童辅导所,无疑使他反弹得更猛烈。
“男孩的父母来自德国。父亲是非常严厉、不苟言笑的人,比较偏袒大女儿。他死于肺结核。母亲的年纪比第二任丈夫大出许多,继父待尼古拉斯非常亲切。他有个姐姐在六岁时去世,她比尼古拉斯大两岁。另一位姐姐比他大十三个月,还活着。他现在有一位四岁大的继妹。大姐过世时,尼古拉斯四岁四个月大,父亲丧生时他则四岁六个月大。”
父亲显然不是那种能协助尼古拉斯培养社会意识的人。我们必须从病历陈述中,找出家人离世给他带来哪些影响。继妹小他八岁,应该不是他的竞争对手。早在继妹出生前,他的生命风格就已存在且定型了。因此,我们能大胆猜测在他生活的环境中,使他的处境更加困难的应该是姐姐。此外,我们还能推断姐姐应该发展得非常好,是个乖女孩,而且更受母亲疼爱。假如事实能证明此推论,我们就能轻松了解他的生命动态。他觉得自己被歧视,害怕无法与他人竞争。或许是因为他找不到赢过姐姐的好方法,才会感到沮丧气馁。
“父亲和母亲未曾抱怨过彼此。尼古拉斯跟大姐经常吵架。继父对他很好,也试着赢得他的信任。尼古拉斯很喜欢继妹。母亲说自己对尼古拉斯已经无法忍耐,想把他送走,他吵吵闹闹的,还把整个家弄得非常脏乱。”
这些事实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刚才我们假设尼古拉斯跟姐姐互相竞争,这点已经得到证实。继父似乎是善良的好人,但他选择与尼古拉斯和解的方式并不恰当。如我们推测,继妹并不是尼古拉斯的敌人。母亲与个案之间有所冲突,而且从她描述儿子的语调和方式就能确定她跟儿子关系不好。我们晓得尼古拉斯想赢过大姐,却发现大姐实在太强了。尼古拉斯希望母亲能协助提升他的优势,但母亲不肯帮忙,他就以打架和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方式来刺激她。他靠偷窃来表达自己的沮丧和气馁。吵闹跟肮脏是母亲最无法忍受的两件事,所以他专攻这两点,不过多数十二岁的男孩都很吵,也不爱干净。
“继父经营一家肉铺,母亲会领取一笔小额津贴,平常负责主持家务,家中经济状况一般。他们住在有五间房的公寓里,父母共享一间卧室,两个女儿睡同一间房,尼古拉斯则睡在餐厅的沙发上。尼古拉斯固定会去上循道宗的主日学校。”
“他出生时一切正常,是个很健康的婴儿。他在五个半月时断奶,十岁之前他的体形显然比同龄孩童小。他在十三个月时开始走路,十六个月时开始说话。目前他已经有**的习惯。”
个子小的孩童通常都颇具侵略性,而矮小的体形对尼古拉斯来说可能是一大刺激,使他想跟大姐竞争。我个人认为适应不良、年纪小的孩童会**,主要是渴望被他人注意,以及想被观看、被守护,而这也符合我们的推断:男孩希望母亲能更关注自己,他大概觉得母亲比较关心大姐。
“他曾到研究所医院(PostGraduateHospital)接受精神科医师检查,并服用溴化钾镇静剂和脑下垂体药物。治疗目前已经中止。母亲说在男孩的父亲过世之前,男孩从来没给她带来任何麻烦。尼古拉斯是到她再婚时把他接回家住之后,才变成问题儿童的。”
由此看来,我们不得不相信在尼古拉斯四岁之前,母亲对他的管教非常成功。父亲死后男孩被送走,母亲再婚后又把男孩接回来。继父之所以未能成功赢得尼古拉斯的信任,大概是因为尼古拉斯觉得他把他母亲抢走了。
回到母亲身边后,男孩没办法妥善适应,因为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面对了新的生活环境。他与母亲处得不好,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不像以前那么受重视,都是母亲一手造成的。
“父亲过世之后,尼古拉斯被放在婶婶家两个月,家中还有另外两个小孩。那位婶婶抱怨尼古拉斯和他姐姐都很坏,她还想收取更多照顾费。”
两个小孩因为处在陌生的环境中,而开始斗争。
“后来,尼古拉斯被安置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家里原本就有三个小孩。这家人不爱干净,提供给尼古拉斯和他姐姐的食物根本不够吃。尼古拉斯到屋外上厕所时,跟其他孩子闹得不愉快,起了争执。接着他又被送到第三个寄养家庭里,那户人家不准孩子在屋外玩。母亲到寄养家庭探视儿女时,常发现尼古拉斯在**哭。她真的很想好好善待两个孩子,每次都会带礼物去看他们。有位年纪比较大的女孩偶尔会带尼古拉斯的姐姐出门,尼古拉斯则留在家中。他在这个寄养家庭住了一年半,直到母亲再婚为止。”
尼古拉斯不断被羞辱,在人生的前六年受了不少痛苦的折磨。
“刚搬回家的时候,尼古拉斯哭个不停,多数时间都坐在母亲大腿上。”
以上陈述毫无悬念地证实了我们先前的假设。男孩想要母亲在自己身边,但怎么样都找不到她。现在他终于跟母亲在一起了,母亲却又想把他送走。尼古拉斯焦急地想赢得母亲的爱,跟她更亲近。
“尼古拉斯说:‘我想离开家,到一个没人认识我的地方。’”
为自身权利奋斗的孩子常会讲这种话。这句话的意义,跟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或**一样。他其实不想把自己搞得这么脏,也不想离开家或**。他之所以展露这些言行,都是因为复仇心。他对自己的现况感到绝望,因为身边没有能信任的人,这点绝对错不了。
“他还说:‘我不想去学校了,上课内容和作业都好难。我想回少年管教所去,我喜欢那里。’”
刚开始踏上罪犯之路的人都会说类似的话。你们看,如果个体认为课业或工作太过艰难,就会觉得必须靠偷窃来维持生计。尼古拉斯正在虚张声势,讲得好像想当罪犯、想被关进监狱似的。这些说辞显示他心中有股绝望的愤怒。由此可见,如果想让尼古拉斯在辅导过程中与我们合作,就得先赢得他的信赖。
“尼古拉斯一大早就冲进房间,要大姐服侍他。他一直大喊要吃早餐,取笑大姐。虽然他通常都对母亲很没礼貌,但有时候却对她非常温柔。他会跟父亲顶嘴,不听他的话,也拒绝帮他的忙。”
这就是一整幕的家庭戏码。尼古拉斯大吼要吃饭,其实他想说的是:“我被欺骗了,你们根本没有好好照顾我。”姐姐和父亲是他的敌人,母亲则是复仇的对象。
“他会偷大量食物。”关于这点我们应该要调查得更仔细。他偷这些食物,是想要自己吃还是分给别人?罹患糖尿病的孩童通常会想偷取大量食物,他们总是感到饥饿、口渴,家人时常不堪其扰。得知原来孩子是罹患糖尿病之后,家人才会改变原先对待他的态度。
“他跑到屋外,几个小时都没回来。他说十三岁的时候就想要离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