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童年的启示 > 第五章 成长的恐惧(第1页)

第五章 成长的恐惧(第1页)

第五章 成长的恐惧

今晚我们要来评估乔治(Gee)这名个案,他今年六岁八个月,正在读1B班。病历提到乔治的母亲之所以把他带来,是希望我们能改正他在说话方面的缺陷。他说起话来就像幼儿那样,而且还有其他坏习惯,像是扮鬼脸、开玩笑、假装没办法阅读或回答问题。他在说话方面的毛病,有可能是生理器官缺陷所致。不过这更有可能是他在某方面适应不良造成的,因为除了说话方式他还有其他坏习惯。如果他确实是适应不良,那他可能是借着不好好讲话来避免与同侪接触,或是他想将与同侪的互动往来局限在自己觉得有把握的范围内。我们需要其他证据来证明我们的假设。他有可能是个邋遢、不爱干净的小孩,也有可能性格孤僻、对食物挑三拣四、胆小等。他智商八十九,肯定是个聪明的孩子,所以在行为上表现得像个幼儿肯定是有目的的。从先前的辅导经验来看,我认为乔治是个不敢面对成长问题的孩童。我就知道有一位五岁大的男孩,他总是要用奶瓶来喝东西。通过此行为,他显然是想永远留在有利的幼儿情境中。他有自卑情结。这种小孩不会清楚表示:“我不想长大。”不过他却会以最符合此目标的行为,来逃避自己不理解的新情境。就算小孩清楚意识到自己不想长大的愿望,但不愿长大的动机仍停留在潜意识中。意识与潜意识并不互相抵触,而是两条往相同方向流动的水流。

想永远当幼儿的孩子几乎都有坏习惯。我们必须厘清他为什么选择这个目标,或许他曾经被宠上天、被惯坏了,或是他刚出生时是个很可爱迷人的婴儿,又或者他幼年时生了病,也有可能他是家中独生子或老幺。他喜欢扮鬼脸和开玩笑,这都是吸引他人注意的好方法,由此可知他确实是个被宠坏的孩子,他正在努力重建已离他远去的愉快情境。像幼儿那样讲话并不是什么缺陷,而是非常机灵的手段。幼儿语调和扮鬼脸是孩童的创意杰作。假设他真的是想永远当个婴儿,那他选用的技巧确实高超,再也找不到更有效的手段了。很多小孩都有办法表现得很滑稽逗趣。有时他们无意间做了某件事,把身边的人逗笑了,他们就会练习类似的行为,最后成为真正的搞笑大师。

乔治假装没有阅读能力,让别人来帮他完成他该做的事,使自己再度回到幼儿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没有人会期望他阅读或回答问题。要是因为他耍这种把戏而责备或处罚他,那可是天大的错误。他并没有说谎,因为他追寻的是自己的目标,而不是父母替他设定的目标。假如他的人生目标是当个好学生,他就会学习阅读和回答问题了。实际上他是在假装“我办不到”。以心理学的语言来诠释这种行为,就代表:“我是幼儿,你们不能对我有任何期待。”

病历提到:

“他还有一个十四岁的哥哥、一个十一岁的姐姐和一个九岁的姐姐。”

我们的假设再度获得证实。他是家中老幺,非常有可能被家人宠上天。

“哥哥和姐姐常跟乔治吵架。”

这点非常有趣,由此可见乔治并不是个彻头彻尾的懦夫。要是他一点勇气也没有,兄姐根本就不会跟他争执。

“他跟姐姐比较处得来,跟十一岁的大姐相处得特别好。大姐是个非常有能力的孩子,在母亲生病的那段时间,她一肩扛起母亲在家中的责任。”

他显然从大姐那里获得了他渴望的关注。率先宠他的可能是母亲,而姐姐偶尔也会模仿母亲,对他疼爱有加。

“大哥会揍乔治,也不喜欢乔治的朋友,尤其讨厌乔治带回家的一个黑人小男孩。他说乔治的行为举止很糟糕。”

所谓“糟糕的举止”其实就是幼儿的行为。我不觉得这些行为很糟糕,反而觉得是很高超的技巧。如果想扮演幼儿,就得用幼儿的方式替自己辩护。乔治无法改变自己的目标,因为他并未清楚洞悉自己的处境。我们要让乔治了解其实长大代表能获得更多力量。比起重建过往的乐园,成长与进步反而更值得追求,我觉得要让乔治懂得这些道理不会太难。

我们也能从这里体会到学校有多重要。假如乔治的老师能鼓励他、训练他培养成长的技能,乔治就能走在一条迎向未来的开阔道路上。我们必须说服母亲让他更独立,要求他更关心家人和玩伴儿。我们也得让大哥知道他的方法是错的。乔治扮鬼脸的时候,其他孩童都不该发笑,不能让他有机会利用这种廉价的把戏提升自己的重要性。

“哥哥姐姐都不喜欢听乔治的儿语。大哥和大姐的课业表现非常优秀,两人的智商也很高,二姐的智商则较低。乔治相貌俊俏、金发碧眼,哥哥姐姐的发色和肤色都比较深,也没有乔治这么迷人。母亲说:‘金发碧眼,又这么可爱讨喜,怎么能不爱他。’”

这里又再度证明我们的理论,显示乔治确实是个备受溺爱的孩子。

“父亲是意大利人,是一名泥水匠,母亲是美国人,夫妻感情不怎么好。”

这项因素使孩童的发展雪上加霜。假如父母感情不睦,小孩又太过依赖母亲,他就有可能不爱父亲。这会过度限缩他的人生,也会让他想永远当个不负责任的幼儿。

“乔治有一天到学校来,心情很差,他说:‘妈妈昨天晚上都没回家。爸爸把妈妈弄哭,她跑出去之后就没有回来。’乔治担心了一整个早上,一直问我下课时间到了没。”

假如母亲彻夜未归,那夫妻俩肯定吵得很厉害。在这种情况下,孩童特别难培养社会意识。他显然深深依附着母亲。

“母亲回家时对乔治说自己去看电影,看完电影后病得太重,所以没回家。”

这显示母亲没有跟孩子吐露实情。我不会劝她一五一十把真相告诉乔治,但我想她应该还能想出更可信的谎言。

“男孩家境曾经还不错,当时他们住在南部,拥有房产和一辆车。全家后来搬离南部,对此母亲深感遗憾。她有好长一段时间陷入重病,男孩的父亲也外出工作数月。几个月前父亲恳求学校提供财务援助,不过现在他又开始工作了。”

这是乔治面临的另一项难题。他或许记得自己的童年时光比现在快乐许多,因为当时他们家比较富裕,也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烦恼。

“母亲有个外甥住在另一州,他也有说话方面的缺陷,状况跟乔治类似。”

我认为母亲似乎认为这种缺陷是家族遗传。外甥的母亲和乔治的母亲是姐妹,她们的原生家庭非常溺爱孩子。因此,这种现象无关遗传,而是两位孩童身处类似境况。探究问题根源时,绝对不要忘了考虑家庭传统。仔细调查之后,通常会发现我们想象中的遗传人格特质只不过是无知的迷思。

“孩子出生时一切正常,不过他很难喂养,而且常常生病,三岁后才好转。”

搞不好孩子有消化道问题,或者只是母亲在喂养时技巧不足。他当年生病时很有可能受尽呵护,因为这符合母亲原生家庭的传统。

“他曾经切除了扁桃腺,父母认为这能改善他在说话方面的问题,但其实根本没有用。”

当然,切除扁桃腺不可能改变他的境况。假如乔治想当个孩子气的幼儿,不管有没有扁桃腺他都会是幼儿。

“几位医生都向母亲保证他的说话器官没问题。校医发现除了几颗蛀牙之外,乔治非常健康。在学校,同学都很喜欢他,也喜欢看他扮鬼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