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童年的启示 > 第四章 想领头的男孩(第2页)

第四章 想领头的男孩(第2页)

从这项陈述就能清楚看出约翰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而且还认为自己成功征服了老师。我常看到被宠坏的孩子在排队的时候惹麻烦,但还没碰到过像约翰这样骄纵到没办法维持平衡的案例。或许约翰是想扮演笨手笨脚的孩子来逗大家笑。另外,有些孩子之所以无法正确行走,是因为没有人知道要如何训练这些孩子独立运作,而这些孩子也没兴趣学习,他们的行为模式也包含了依赖他人这个项目。

“会跟他在街上玩的那五个男孩,是他在集训营认识的朋友。”

他在街上玩或打架的时候,难道没办法好好控制、运用肌肉吗?他是在独生子的行为模式下长大的,因此我预期他应该会喜欢跟年纪比较大的男孩一起玩耍。这个推论不一定始终成立,不过独生子通常都喜欢跟年纪比自己大的人相处。你们或许会认为对一个逃避多数问题的男孩来说,能有这种勇气实在不可思议,但我认为他跟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孩出去玩,是因为他确定他们不会攻击他。

“约翰总是跟他家附近的男孩打架。他喜欢打架胜过一切,而且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他还常在学校跟其他男孩打架,许多学童的父母纷纷投诉抱怨,以至于他得等到学校下午开始上课的前十分钟才能出门上学。他喜欢玩警察抓强盗以及其他街头游戏。”

这称不上勇气,只能说是对英雄气概的劣等模仿。

“他喜欢侦探抓强盗的悬疑故事。他的阅读量很大,阅读速度也很快,喜欢看鬼故事和推理小说。他没有参加任何社团或俱乐部。”

我们现在绝对已经握有充分证据,能断定约翰是个管教失当的孩子,其行为模式是用尽各种手段来吸引众人注意。

“五岁半开始他就去参加营队,也很喜欢运动。他调皮捣蛋到营队主任想把他送回家,但营队辅导员觉得他很聪明,很喜欢他这点,就请主任让他留下来,不过主要还是因为约翰的语调很无辜。每年,这位营队辅导员都会帮他折棉被和整理帐篷等。约翰在营队里很邋遢、常迟到,而且也不听话。但不管到哪里,他总是有办法逃避责任。”

我非常赞成让孩子去参加营队,不过我想说,假如孩童已经建立既定行为模式,我们就不能期待参加营队能带来改变。假如营队中有人非常了解孩童,孩童的行为确实有可能出现变化,就此认为营队生活绝对能导正孩童的不良行为,那这种想法很傻。约翰发展出狡猾与虚伪的无辜感这两种不受欢迎的特质,借此达成自己的目标,也就是无谓的优越以及寄生状态。

“约翰的一般智力相当高,喜欢解算术习题。他喜欢课业,也不排斥任何自己能驾驭的科目。”

这段内容非常有价值。或许他在算术方面表现优异,所以想继续进步。我想假如我们以正确的方式来迁就他,就能解决他的问题,进一步让他对有价值的事物感兴趣。我知道在后续辅导过程中,这并非因应整个状况的最佳手法,不过我们必须一开始就赢得他的信任,让他接受我们的思维模式。他并没有罪,他根本不晓得自己在人生中最感兴趣的就是逃避所有责任。

“他的心智年龄比生理年龄大一岁。在1A班级就读时,他很喜欢班主任,上她的课时也很听话配合。品行得分为B,课业表现为A。一个月后他升上1B班,他不喜欢那位班主任,品行得分为D,课业表现为B。念2A班时,他的品行成绩为C,课业表现为A。念2B班时,品行成绩为D,课业表现为A。进入3B班后他的成绩退步了,品行得分为D,课业表现为C。他表现最好的科目为阅读和算术,最差的项目为体育。不过运动协调检测结果显示,他的肌肉控制能力已达到十岁孩童的水平。”

由此看来,他无法好好运用肌肉似乎不是器质性缺陷所致。这点证实了我们之前的臆测,显示他想扮演一位笨手笨脚的小孩,因为他对体能活动并不特别感兴趣。或许,他曾在体育馆中遭受过批评。

“他很容易疲惫,上完某些课还得躺下。他被禁止用墨水写字,因为他会搞得满身墨水。他的字迹相当凌乱,绘画能力也很差。”

下课时感到疲倦,这或许是他对老师开的某种玩笑。

“约翰因为干扰课堂秩序,经常被送到校长室。校长说约翰总是看起来不快乐,脸上没有微笑,实在很令人遗憾。约翰之所以摆出难过的表情,是因为他想让人觉得他看起来很无辜。”

假如将约翰送到校长室两三次后都不见效,就不用继续把他送过去了。微笑能表达多种情绪,而期待这位叛逆的孩子微笑,这种要求似乎有些过分。他扮演的角色是一位被错误指控的无辜者。

“因为行为失当被责骂时,他会用温和如婴儿般的语气说话。他会针对这件事讲个不停,讲到甚至不会停下来喘口气。他从来就不想替自己的行为解释,时常说谎来替自己开脱。”

借由一直谈论自己的行为,他希望能击退责备他的成人。他之所以这么狡猾,就是因为想逃避父亲的管束。

“1928年1月,约翰被送到某个大学接受心理学家评估。评估结果摘要:‘生理现象:身高与体重都高于平均值,视力受损,但有眼镜辅助。牙齿需要治疗。心智年龄十岁三个月,运动协调与关系知觉能力为十岁孩童的水平。理解力为4A水平,算术理解力为5A。’”

从这份报告能看出约翰有生理缺陷,而且缺乏鼓励,他拒绝以适当的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

“父亲坚持要约翰在下午五点返家,但约翰不听指令,并不准时回家。他的那帮朋友定了一项规矩,如果有人在集会宣布解散之前离开,就得挨六十拳。约翰当然比较想揍人而不是被揍,因此才会在父亲指定的时间过后回家。父母要他做的事他都不记得。他爸不懂为什么他记不起来,因为他是个聪明的孩子。约翰的朋友的零用钱是五十美分,他也想拿到这么多零用钱。不过,约翰的父母不认为他需要这么多钱,因为他们已经提供了所有他需要的东西了。此外,他们也不希望约翰乱花钱。约翰的朋友之前都会跟他一起上主日学校,但现在他们不想去了,约翰也跟着不想参加。父母则坚持让约翰接受宗教指引。”

这些事实显示约翰跟他那帮朋友相处时比较快乐,他在朋友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不会记得要遵从父母的指示,因为他们的要求不符合他的行为模式。

“父亲非常希望约翰能在品行方面拿到好成绩。他每天都会拿到行为不当警告卡,父亲试图利用金钱来吸引他拿出好的表现。他定了一套奖励机制,如果约翰品行成绩拿B,就能获得十五美分零用钱;如果是B+,就能拿到二十美分;如果是A,则能获得二十五美分。但如果是C,约翰就得给父亲十美分;如果是D,就要付二十五美分。最近约翰拿了D回家,父亲责备他,还用擀面棍轻轻打了他几下,让他尝一尝犯错受罚的滋味,还说要是他再拿D就会痛打他一顿。遗憾的是,约翰当天又拿了个D回家。”

虽然立意良善,但父亲的策略只不过是表面功夫。如果不服从是男孩的行为模式,那用金钱利诱他学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大家都能清楚看出,约翰完全不怕体罚,体罚在他身上根本是无用到了极点。

“他的课业表现很优秀,但行为非常恼人。上课时他会不断自言自语,跟其他同学说话,或是耍宝搞笑来吸引注意,非常干扰课堂秩序。他的桌面非常混乱,有些书摆在座位上,有些则躺在地上,纸张也散落一地。他的字迹非常不工整。虽然白天到校的时候很干净整齐,但放学时整个人却脏兮兮的。班上另一个男同学的父亲到校抱怨,说约翰威胁要打他儿子,打算放学时在某个转角堵他。男孩不敢到学校去,怕约翰会攻击他。约翰的同班同学都不喜欢他,因为他总是想当老大,不准其他人获取权力。”

我们在前面分析出的行为模式,在这里再次获得证实。假如约翰很会打架,那他肯定也能妥善运用、控制肌肉。

“约翰通常会在街上玩到五点,接着到父亲开的店里去,在那里待到六点,然后回家吃晚餐。他会先在厨房看书,等保姆说还是婴儿的妹妹已经熟睡才回房间,并在九点上床睡觉。下雨的时候,他会到父亲的店里去,在那里读本书。”

他之所以阅读,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他讨厌现实世界,喜欢沉浸在幻想之中,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英雄人物。

“家庭训练与管教并不适切,父母都非常宠他。放学之后就没人管他,让他逐渐养成坏习惯,他似乎越来越有帮派分子的感觉了。他不怕黑,睡觉时也不会放声喊叫,但他在**很不安分,静不下来。”

约翰不怕黑是个误会,因为不管是在白天还是黑夜,他都能轻而易举地迫使母亲和保姆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他想当侦探抓强盗,或是当医生治疗癌症(他祖父死于癌症),或是当律师帮助有困难的民众。”

在这个年代,治疗癌症是一项英雄事迹。从他的抱负来看,他似乎还是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识感,这也跟他那帮街头玩伴儿的活动形象相符。街头男孩有某种正直的传统思想:他们不会欺骗彼此,而隶属某个街头帮派对他来说或许是有益的。他想当侦探而不是强盗,这点也令人宽心。约翰的过往历史并非一片漆黑,他的发展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很正向的阶段。最主要的困难在于他搞错重点了。他之所以打架,是因为他只知道靠打斗来提升自己的重要性。辅导治疗必须从这点切入。我们应该跟父母谈一谈,建议父亲不要打他,而是跟他建立伙伴关系。他们最好能一起出门旅游,试着了解彼此。

治疗重点在于让约翰和他父母知道,他的目标其实是获取注意力。让男孩了解这点或许比较困难,我们大概得花上一点时间,才能让他相信这是他设定的人生目标。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来协助他。不过,好在他的老师也在场,她肯定能帮上大忙,协助我们向男孩解释他的行为模式,以更好的方式来引导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