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童年的启示 > 第四章 想领头的男孩(第1页)

第四章 想领头的男孩(第1页)

第四章 想领头的男孩

今晚探讨的个案是约翰(John),他快要九岁了。以下是他目前的问题:

“跟其他孩子相处时会惹很多麻烦。他一天到晚喜欢打架。他在学校扰乱班级秩序,还想靠胡闹搞怪来引人注意。他完全无法与其他孩童相处,总是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假如孩子无法好好跟同侪相处,那他有可能缺乏社会情怀。如果靠打架来博取注意,我们可推断他或许没有足够的勇气,以有益的方式来面对人生的问题。“在学校时,他总是给老师找麻烦,回到家也让父母伤透脑筋。他一直以来都很调皮捣蛋,完全不听指令。”

约翰在家里和在学校的表现没有两样,显然他认为这两个场所没有差别。因此我们能推论他在家里和在学校都不太讨喜。他很调皮捣蛋,不愿意立刻听从指令,这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反叛者本来就不会服从,这两种特质无法并存。

“母亲说约翰还是个幼小的婴儿时,曾有十六个月是由一位非常严谨的保姆照顾。她不允许任何人在晚上六点后进入婴儿房,就连孩子的父亲也不例外。”

保姆显然对父母也很严谨,虽然我觉得不要打扰孩子睡觉是个很棒的做法,但想不通为何孩子醒着的时候外人也不能进房看他。当时孩子显然只能跟这位保姆有互动与接触,保姆缺乏培养约翰社会情怀的技巧,导致约翰在不利的情况下成长。待会儿我们取得他的早期记忆后,就能判断这个推论是否正确。

“家里有父亲、母亲、约翰,还有将近三岁大的妹妹。”

这是颇为常见的家庭组成。男孩就要九岁了,有好长一段时间他是家中独生子。他叛逆的态度不太可能是妹妹出生造成的,很有可能是因为他已经发展出独生子的人格特质了。至于他为何要博取注意力,这点比较难以理解。或许他人生中发生了什么事,使他的境况变得更加艰难。

“他爸妈的关系很正常、和睦。父亲是男孩唯一顺服的对象。他之前对男孩相当严格,只要男孩犯错,便会严加责罚。”

我们都知道假如父母亲相处不睦,孩子会无法顺利发展社会意识感,使他们无法好好适应社会。另外,假如父母过于情投意合,儿女可能会当幼稚的孩子当很久,以至于发展出一种危险的自卑感,认为自己比不上父母。在孩子面前,父母亲不该对彼此展现过多爱意。约翰只顺从父亲,代表母亲有可能比较弱,因而约翰选她作为攻击对象。就我所知,若想阻碍孩童发展社会意识感,处罚是最有效的手段。约翰有可能对保姆和母亲发展出某种社会意识感,但无法与对他加以体罚的父亲建立情感联系。其实约翰有可能已经开始厌恶父亲。这种心态通常都是适应不良造成的,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plex)。这是一种人为问题。殴打小孩就会让孩子发展出这种情节,不过只要让小孩对父母发展出社会情怀,就能避免这种状况发生。

“与母亲独处时,约翰非常调皮,一直捣蛋惹麻烦。母亲神经兮兮的,而约翰不听她的话,也让她不快乐。他知道自己能轻松摆布母亲,她拿他没辙,因此训练、管教约翰的工作由父亲全权负责。”

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的痛苦与艰难,这实在不明智。孩子永远都比她强,而跟比自己强的人斗争根本是徒劳。她说:“约翰不顺从她。”我们不晓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许是她对他要求过多。孩子如果像条狗一样听话服从,这种状况我们也不乐见。父母跟儿女之间的关系应该像好朋友、好伙伴那样。我就遇到过太多父母坚持要孩子盲目地服从自己。母亲的行为显示她已失去希望,宣告自己已经无计可施,管不动孩子了,把管教孩子的任务全部交给父亲。

“小女孩非常聪明听话,而且也很讨喜。父母常以妹妹谨慎、听话的言行来训诫约翰,要他将妹妹的行为当成榜样。”

在美国社会中,假如家中有个孩子不太听话,另一个小孩的行为就会被拿来当成模范。听话的小孩个性并不一定天生乖巧善良,或许他有可能只是投机取巧,知道要让父母感到安心宽慰,借此从中占便宜。我记得在另一个案例中,家中长女在妹妹出生后变得非常叛逆,妹妹个性乖巧甜美,时常受父母亲称赞,成为家中的模范儿童,因为她知道用这种手段最能得到她想要的。不过开始上学后,她就无法继续享受过度的纵容与宠爱了,在往后的日子里她也只会对人生中的每个问题进行争辩,因为她没有勇气冒险犯错。她没有朋友、没工作,一直没办法谈恋爱,始终未婚。她找不到有用的途径与方式,来满足身为模范与受人瞩目的渴望,因此饱受强迫性精神官能症(pulsionneurosis)之苦,而其症状表现是不停清洁打扫,希望让一切看起来干净无瑕。认为自己是全世界最干净整洁的人,这种感觉使她达成了内心的优越目标。只要有人接近或碰触她,她就会觉得自己被玷污了。以约翰的案例来看,他妹妹大概很乐于身为家中的模范儿童。但她之所以喜欢这种感觉,大概不是基于社会情怀,而是出于得意的感觉,以及想满足当宝贝宠儿的野心。不过,不管约翰是喜欢还是讨厌妹妹,我们都不必讶异。在这种案例中,两种情形都有可能。

“约翰似乎不怨恨父母对妹妹赞美有加。他说妹妹很可爱,表示自己很喜欢妹妹。母亲担心约翰会教妹妹恶作剧或搞怪,怕他会破坏妹妹甜美可人的行为举止。父母发现妹妹已经开始扮鬼脸,模仿约翰了。”

约翰大概不厌恶妹妹甜美的性格,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打架模式是更高明的手段。他发现比起听话顺从,叛逆抗争能获得更多力量,而妹妹似乎也开始认同他的观点。

“父母开了一家非常不错的店铺,两人共同经营。母亲每天早上九点出门,晚上六点半回家。在她的监督之下,家事与孩子由一名帮佣和一位保姆打理。家里非常整洁,装潢摆设也相当有品位。他们总共有六间房间,约翰和妹妹睡在同一个房内,不过有各自的床铺。保姆也睡在孩子房内。”

在此个案中,训练孩童的工作似乎大多是由保姆负责,不过叛逆的孩童根本不会好好尊重保姆,因为他知道保姆是父母花钱请来的。孩子很快就会察觉父母与帮佣的差别。约翰或许一直以来都有控制保姆的能力,而现在他想要支配整个家。

“约翰出生时一切正常,出生体重为三千四百克。打从一出生,约翰就开始喝奶粉,一直到长大。他得过德国麻疹(Germanmeasles)、白喉(Diphtheria)以及流行性腮腺炎,扁桃腺也被切除了。他曾被带到一家神经科医院就诊,因为他容易疲倦,总是紧张兮兮,也无法适当控制肌肉。”

这里涉及一些医学病症。虽然喂奶粉并不是养小孩最理想的方式,不过有些喝奶粉长大的孩子其实发育得还不错。假如孩童有贫血与营养不良的状况,那肌肉的控制能力通常也不会太好,而且容易感到疲惫,但我认为这些因素与约翰无关。孩童与成人有时候会感到疲倦,其实是出于对人生需求的抵抗。我个人认为这才是约翰对玩耍与工作缺乏兴趣的原因。和母亲起冲突时,他看起来反而不那么容易倦怠。

“约翰常常在应该记得某事的时候把事情给忘了,他穿衣服也穿得很慢。”

未发展出社会意识的孩童没办法专心或集中注意力,因为他们拒绝合作。从穿衣服穿得很慢这点就能发现他是个被宠坏的孩子,一般这种小孩都会有穿衣服、吃东西等各方面的问题。之所以会如此,有可能是先前那些严谨的保姆中的一位对他太过纵容,后来他又被严格管教训练。换保姆也有可能是他性格叛逆的原因。

“穿衣服时他总是拖拖拉拉的,一定要有人帮他穿,他才来得及去做别的事。他经常迟到,有时候是因为他穿衣服速度太慢,有时候是因为他会停在卖报亭阅读头条标题。虽然他每天晚上九点就上床,但上午还是会感到疲倦。”

如果约翰想准时上学,那他就会快速把衣服穿好,但学校其实是他不愿面对的问题。约翰正在寻找自己可全然掌控的情况,学校显然不是他能掌控的场所。现在对他而言,早上起床就代表“我得去上学”。他那犹豫、倦怠疲累的表现,就清楚显示他不想面对现实。

“他说自己对父亲和母亲的喜欢一样多。”

我不相信。如果你问小孩:“你比较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他会回答:“两个都喜欢。”这种说法通常是训练出来的。如果孩子很聪明机灵,就算没经过训练也会这么说,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应该表示不喜欢其中一方。如果真的想知道孩子比较喜欢谁,不要用问的,而是要观察孩子的行为。

“他只听父亲的话,父亲对他相当严苛。除了父亲,其他人的话他都不听。母亲对他太温和,太宠他。她每天都求他在学校乖一点,但他都不予理会。”

母亲的哀求,就跟落泪和发怒一样毫无用处。男孩已经制定目标了,如果在某种情境中他并没有特别受到偏爱,他就会尽可能远离这种情境,这就是他的行为模式。他最大的困难是待在自己无法支配的情境中,母亲落泪和哀求都没有用,越是逼孩子面对不愉快的情境,他的反弹就越激烈。有时这种方法似乎真的能成功地将孩子往前推,但最后总是以失败收场,因为孩子设定的目标和强加在他身上的行为相互抵触。

“母亲说约翰知道自己能在她身边为所欲为,与她独处时更是调皮捣蛋、不听话。他喜欢跟妹妹玩,但是不喜欢保姆,有时候甚至会对保姆搞恶作剧。上周他拿水枪往保姆嘴里射,为此父亲罚他不准在睡前玩水枪。他认为嬉闹和玩笑就是人生的一切。”

观察孩童与帮佣的关系,最能清楚判断孩子是否发展出社会意识感。我们也发现他并未认真看待人生,这确实是被宠坏的孩子会有的行为模式。我还记得有另一名个案,他的这种行为特征比约翰更显著。那位男孩在学校永远都嘻嘻哈哈的,一天到晚开玩笑,不管面对什么事都一样。老师问他问题的时候他只顾着笑,但根本答不出来。老师认为他智能发展不全,就把他带来找我。我赢得男孩的信任之后,他毫不掩饰地对我说:“我知道他们想耍我,爸爸妈妈成立学校来耍小孩。”不要嘲弄小孩。我提到的这个男孩,就是因为童年时期被爸妈戏弄,现在才会养成这种态度。他的性格非常好斗,父母要求他严肃、正经一点时,他也不肯配合。这种人长大后,一旦发现世界并不是永远都那么有趣、好玩的时候,就有可能会自杀。

“在学校时,约翰希望能一直玩个不停、搞怪胡闹。他想要打扰、惹恼老师。他完全没有责任感,也没有想过要尊重别人的权利。他在班上没朋友。”

你看,这个孩子现在发展出一项非常“完善”“高超”的手段,不仅能逃避校园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还能成为大家注意的焦点。了解了约翰的行为模式之后,我们确实得承认,这种没有责任感与不在乎他人权利的手段确实高明。要是读完病历上的事实陈述后,听到他喜欢去上学,我大概会怀疑他的心智是不是有问题。

“同班同学都将他视为问题人物。他一天到晚都在惹恼其他人,还会推人或踩人。把同学绊倒,或是跟身边的孩童打架,这些举动都会让他心情很好。我总是安排他坐在我的办公桌旁,或是让他排在队伍第一位,好就近掌控他的行动。他下楼梯的时候不好好走,每次我都怕他会绊倒、摔跤或是害其他人受伤。他似乎没办法好好运用肌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