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童年的启示 > 第三章 犯罪之路(第1页)

第三章 犯罪之路(第1页)

第三章 犯罪之路

今晚探讨的个案是八岁多的男孩。病历记录第一段写道:

“卡尔·T。(CarlT。),八岁两个月大,就读于二年级B班,智商九十八,目前的问题是会对家人、老师和其他男孩说谎。他偷过东西,五岁大之后就开始说谎、偷窃。这些问题以前没发生过。”

既然卡尔的智商是九十八,我们就能确定他没有智力发展不全。说谎显示他是个软弱、没安全感的孩子。听到孩子说谎时,我们最好能在第一时间分辨他是属于自夸型的说谎,还是因为周遭有他害怕的人才说谎。或许孩子是希望能逃避处罚、责骂或羞辱才说谎的。

陈述指出卡尔在五岁后开始说谎跟偷窃,但先前并不是问题儿童。假如这项观察是正确的,我们能推断孩子的人生在五岁时出现危机。他或许开始出现自卑情结,比起关心别人,他还比较在意自己。偷东西的行为,代表他感到被羞辱了,试图以无畏的方式来提升自尊。

“母亲私下跟孩子的老师说,她跟孩子的生父从来就没有婚姻关系。她的母亲在她年纪很小时就过世了,十六岁时她被父亲的朋友诱奸,之后就再也没见过对方,对方也不晓得她生了一个小孩。”

非婚生的子女通常难以培养社会情怀。对于主流文化来说,未婚生子被视为耻辱,而在这种背景之下成长的孩童,必须不断抵挡他人的攻击与批评。卡尔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长大的。有很大一部分的非婚生子女长大后会成为罪犯、酒鬼、性变态等,因为他们过去遭受许多阻碍,受到不正当的行为模式吸引,这些不正当的行为模式似乎能让他们更快感到快乐。此个案没有父亲,少了另一个正常发展社会意识感的机会。

“孩子五岁大时,母亲结了婚。继父自己也有一个女儿,她比卡尔大两岁。”

卡尔的问题在他五岁时出现,也就是他母亲结婚的时候。他或许觉得母亲结婚之后,唯一与自己进行适当社会接触的人被抢走了,夺走他母亲的人就是继父。我们能推断卡尔得到这番结论:“没有人关心、在意我。”家中多了个姐姐,也让整个情况更棘手,因为他母亲可能也得照顾这个继女。女孩或许发展健全,深受父亲疼爱,也是个表现良好的孩子,这一切都让卡尔的情况更糟糕。毕竟他才五岁大,而且早年经历也使他无法培养充分的勇气与力量,来面对新的家庭状况,因此他成了问题儿童。

“后来家中又多了两个孩子,妹妹两岁半,弟弟一岁半。”

这两个小孩使卡尔在家中的空间更狭窄。他很有可能已经发展出一种行为模式,在这套模式中,他相信父母比较偏爱其他小孩。

“两岁前他都跟母亲住。后来母亲到托儿所上班,他就到康涅狄格州(ecticut)的一所托儿农场住了三个月。他在那里并不快乐,回家的时候整个人饱受惊吓,看到人就跑开躲起来。”

跟母亲待在一起的那两年,他大概只对母亲感兴趣。他在农场生活的那段经验,显然无益于发展他那微不足道的社会意识感。

“他跟母亲一起住了六个月,后来她又去帮一位医生带孩子。卡尔寄宿在附近的一户人家中,母亲每天都会去看他。他在那里很开心,一直待到五岁时母亲结婚为止。父母两人都是救世军(SalvationArmy)的成员,父亲在里头的乐团担任乐手。”

只有在母亲身边卡尔才会快乐。从父母的职业来看,他们家应该很拮据。“第一次和老师面谈时,母亲哭了,她说:‘我不晓得该拿卡尔怎么办。’”我们都知道,父母对孩子失去信心,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好事。这么一来,小孩就有理由放弃所有对自己的希望。孩子彻底绝望时,仅存的社会情怀也会因而消失。

“他不乖的时候,父亲会拿磨刀皮带打他。他固定会在周日去主日学校,上礼拜到了另一所新的主日学校。爸妈给他十五美分,十美分是车资,五美分则是要捐给主日学校的。他出门后,母亲担心他搭错电车,就跑到街口转角找他。结果母亲看到他从糖果店走出来,已经花了十美分买糖果。”

这些信息非常重要。我们刚才假设他身边有位非常严厉、苛刻的人,而这些信息已经透露出这个人是谁。对一位认为自己遭到歧视的孩子来说,糖果店是简单的补偿。这种小孩没办法找出太多补偿方式,糖果店是最常见的选择。

“他最近到学校的时候,都会带一盒糖果给老师。”

从他试图收买老师、讨老师欢心的行为来看,我们能推断他曾经是个被宠坏的小孩,而且也记得被疼爱、被纵容时的欢愉。

“他手上有四点五美元,说这是妈妈的钱,是他从糖果店那边拿到的零钱。老师将钱放进信封,替他保管到放学才还给他。把信封交给卡尔时,老师一再强调务必将钱还给妈妈。卡尔在下午一点回到学校时,老师问他有没有把钱还给妈妈,他回答说‘还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