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让你做短视频,你科普黑暗森林 > 第183章 如何与外星人打交道四(第1页)

第183章 如何与外星人打交道四(第1页)

我们將探討从贸易到战爭等多种主要的共存方式,並思考如何应对上述各类外星生命。不过,目前我们需要记住的核心观点是:儘管外星人可能在许多方面与我们存在交集——比如理性、好奇,因此交流和达成共同目標往往是可能的——但它们必然与我们存在差异。每个外星物种都需要我们採取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甚至同一物种內部,隨著它们在星际间扩散、分化,也可能需要多种不同的交流策略。归根结底,外星智慧生命的思维,本质上就是“外星的”。

在未来,我们或许会遇到外星文明。如果真的如此,我们將面临无数新的想法和挑战,而其中必然包括一个现实问题:如何从中获利?

在《与外星人共存》系列的上一集《芝诺心理学》中,我们探討了在理解外星文明的动机,以及寻找人类与外星人共同点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我们指出,外星人很可能与我们,以及地球上其他复杂生命一样,拥有基本的生物本能——比如个体或物种的生存欲望,並且具备实现生存目標的能力。我们还提到,它们可能像人类一样,天生具有好奇心,並且具备社会性——因为这些特质可能是发展出技术文明的先决条件。不过,这一点的確定性较低,且涵盖范围过广:对它们而言,“社交能力”“友谊”“家庭”可能意味著任何形式——从类似昆虫的“蜂巢意识”,到某种鬆散的约定(比如在特定时间和地点进行交配、贸易和交流,除此之外,一旦发现对方示弱或出现可乘之机,就会毫不犹豫地攻击)。无论这种社交形式在我们看来是否“合理”或“愉快”,只要它能为一个物种提供可行的生存场景,让其发展出智慧且在发展先进技术的过程中不走向灭绝,就有可能存在。

但无论如何,外星人之间必然存在相互需求,这意味著,除了基本的好奇心和社交能力之外,它们还需要具备某种“贸易”和“交换”的概念——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聚焦的主题。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能与外星人交易或交换什么?其次,它们对“交换”的理解,是否与我们对“贸易”的概念有任何兼容性?甚至,我们当前对贸易和经济的认知,在未来是否仍然適用?

《星际迷航》让一个观点广为人知:在未来,人类可能不再使用货幣。但就像如今我们不会为空气、阳光付费,获取水和土地的方式也与购买大多数商品不同一样,未来可能会有许多东西变得极为丰富,以至於除了特殊情况外,基本无需“购买”。

这並非没有先例。年纪稍大的人应该还记得,过去本地通话是免费的,长途通话却价格高昂——如果没有硬幣投公共电话,或者汽车拋锚后不得不敲开陌生人的门借电话,人们就只能打对方付费电话。显然,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復返,现在人们打电话基本不再需要额外付费。未来,类似的变化可能会发生在更多领域,许多东西会变得像阳光一样“免费”。

有趣的是,如果人类转向“太阳能经济”——尤其是建立真正的“太阳能经济”,比如建造戴森球或戴森群(由太阳能板或太空棲息地组成的结构,完全包裹一颗恆星,能提供比地球多十亿倍的能量和潜在居住空间)——那么“阳光”本身可能会成为一种需要购买或租赁的商品。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任何智慧物种(无论是人类还是外星人)殖民恆星系统后的最终发展方向。事实上,我对人类能否遇到外星文明持怀疑態度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並未观察到宇宙中普遍存在这种戴森群结构——而这种预期,正是我们所说的“费米悖论”中的“戴森困境”。

建造这类结构也需要大量原材料,尤其是如果目標是建造大型人工棲息地(而非薄薄的太阳能板),所需材料就更多。因此,获取原材料可能会成为未来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能成为星际间贸易的核心。

即便人类未来仍继续使用货幣,也不意味著外星物种会採用同样的经济体系。“蜂巢意识”生命不需要货幣来运作,就像你身体的各个部分之间不需要付费一样:你的手很少会因为为大脑提供服务而要求“报酬”,大脑也不会因为为鼻子、眼睛或耳朵提供“諮询”或“分析”而向它们“收费”。身体的所有部分都会根据自身能力履行职责,並根据需求获取资源。同理,“蜂巢意识”或类似的网络化智慧生命,可能根本没有“贸易”的概念。

在奥森?斯科特?卡德的经典小说《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因为无法理解非蜂巢意识的生命,无意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伤害——它们无法理解,像“撕咬活人”这样的行为会被人类视为暴行。因此,“蜂巢意识”生命不仅难以理解“与他人交换资源”的可能性,甚至可能无法理解“他人”这一概念本身。

不过,“蜂巢意识”生命必然理解“供给”和“交换”的概念,因为它知道其构成部分(比如组成蜂巢的个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资源,而且它很可能也理解“投资”的含义。例如,一个会耕种的“蜂巢意识”生命知道,需要留存一部分种子用於来年播种;如果它想种植树木获取木材,或培育巨型外星蘑菇,就需要投入精力,並在最佳时机收穫。

这也是我们有理由认为所有智慧外星生命都具备的另一种特质:“耐心”和“投资”的概念,或是“为未来牺牲”的意识——即“延迟满足”,为了日后获得更大回报而暂时放弃眼前利益。它们还需要具备“风险管理”的概念,因为它们可能会面临庄稼被烧毁、吹倒或感染病虫害等问题。

不过,对“蜂巢意识”生命而言,为庄稼施肥、餵养牲畜,可能就是它们最接近“贸易”的行为——但这很难成为建立双方都满意的贸易关係的基础。

如果某个外星文明不是“蜂巢意识”,那么它们要形成更稳固的贸易基础,就必须具备更成熟的“给予与获取”的概念。此外,我们也很难確定,在没有超光速旅行或超光速通信技术的情况下,一个“蜂巢意识”能否在单一星球,更不用说星际间,保持统一。这意味著,除了少数可能发展出“蜂巢意识”的星球或恆星系统外,任何能在银河系中移动和活动的智慧生命,都应该具备“贸易”的概念。

当然,这种“贸易”也可能带有强制性或掠夺性。“把我们想要的东西交出来,否则我们就武力夺取”——这在人类歷史上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交换”方式,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太空文明中,这种方式也可能存在。

我们將探討从贸易到战爭等多种主要的共存方式,並思考如何应对上述各类外星生命。不过,目前我们需要记住的核心观点是:儘管外星人可能在许多方面与我们存在交集——比如理性、好奇,因此交流和达成共同目標往往是可能的——但它们必然与我们存在差异。每个外星物种都需要我们採取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甚至同一物种內部,隨著它们在星际间扩散、分化,也可能需要多种不同的交流策略。归根结底,外星智慧生命的思维,本质上就是“外星的”。

在未来,我们或许会遇到外星文明。如果真的如此,我们將面临无数新的想法和挑战,而其中必然包括一个现实问题:如何从中获利?

在《与外星人共存》系列的上一集《芝诺心理学》中,我们探討了在理解外星文明的动机,以及寻找人类与外星人共同点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我们指出,外星人很可能与我们,以及地球上其他复杂生命一样,拥有基本的生物本能——比如个体或物种的生存欲望,並且具备实现生存目標的能力。我们还提到,它们可能像人类一样,天生具有好奇心,並且具备社会性——因为这些特质可能是发展出技术文明的先决条件。不过,这一点的確定性较低,且涵盖范围过广:对它们而言,“社交能力”“友谊”“家庭”可能意味著任何形式——从类似昆虫的“蜂巢意识”,到某种鬆散的约定(比如在特定时间和地点进行交配、贸易和交流,除此之外,一旦发现对方示弱或出现可乘之机,就会毫不犹豫地攻击)。无论这种社交形式在我们看来是否“合理”或“愉快”,只要它能为一个物种提供可行的生存场景,让其发展出智慧且在发展先进技术的过程中不走向灭绝,就有可能存在。

但无论如何,外星人之间必然存在相互需求,这意味著,除了基本的好奇心和社交能力之外,它们还需要具备某种“贸易”和“交换”的概念——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聚焦的主题。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能与外星人交易或交换什么?其次,它们对“交换”的理解,是否与我们对“贸易”的概念有任何兼容性?甚至,我们当前对贸易和经济的认知,在未来是否仍然適用?

《星际迷航》让一个观点广为人知:在未来,人类可能不再使用货幣。但就像如今我们不会为空气、阳光付费,获取水和土地的方式也与购买大多数商品不同一样,未来可能会有许多东西变得极为丰富,以至於除了特殊情况外,基本无需“购买”。

这並非没有先例。年纪稍大的人应该还记得,过去本地通话是免费的,长途通话却价格高昂——如果没有硬幣投公共电话,或者汽车拋锚后不得不敲开陌生人的门借电话,人们就只能打对方付费电话。显然,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復返,现在人们打电话基本不再需要额外付费。未来,类似的变化可能会发生在更多领域,许多东西会变得像阳光一样“免费”。

有趣的是,如果人类转向“太阳能经济”——尤其是建立真正的“太阳能经济”,比如建造戴森球或戴森群(由太阳能板或太空棲息地组成的结构,完全包裹一颗恆星,能提供比地球多十亿倍的能量和潜在居住空间)——那么“阳光”本身可能会成为一种需要购买或租赁的商品。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任何智慧物种(无论是人类还是外星人)殖民恆星系统后的最终发展方向。事实上,我对人类能否遇到外星文明持怀疑態度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並未观察到宇宙中普遍存在这种戴森群结构——而这种预期,正是我们所说的“费米悖论”中的“戴森困境”。

建造这类结构也需要大量原材料,尤其是如果目標是建造大型人工棲息地(而非薄薄的太阳能板),所需材料就更多。因此,获取原材料可能会成为未来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能成为星际间贸易的核心。

即便人类未来仍继续使用货幣,也不意味著外星物种会採用同样的经济体系。“蜂巢意识”生命不需要货幣来运作,就像你身体的各个部分之间不需要付费一样:你的手很少会因为为大脑提供服务而要求“报酬”,大脑也不会因为为鼻子、眼睛或耳朵提供“諮询”或“分析”而向它们“收费”。身体的所有部分都会根据自身能力履行职责,並根据需求获取资源。同理,“蜂巢意识”或类似的网络化智慧生命,可能根本没有“贸易”的概念。

在奥森?斯科特?卡德的经典小说《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因为无法理解非蜂巢意识的生命,无意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伤害——它们无法理解,像“撕咬活人”这样的行为会被人类视为暴行。因此,“蜂巢意识”生命不仅难以理解“与他人交换资源”的可能性,甚至可能无法理解“他人”这一概念本身。

不过,“蜂巢意识”生命必然理解“供给”和“交换”的概念,因为它知道其构成部分(比如组成蜂巢的个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资源,而且它很可能也理解“投资”的含义。例如,一个会耕种的“蜂巢意识”生命知道,需要留存一部分种子用於来年播种;如果它想种植树木获取木材,或培育巨型外星蘑菇,就需要投入精力,並在最佳时机收穫。

这也是我们有理由认为所有智慧外星生命都具备的另一种特质:“耐心”和“投资”的概念,或是“为未来牺牲”的意识——即“延迟满足”,为了日后获得更大回报而暂时放弃眼前利益。它们还需要具备“风险管理”的概念,因为它们可能会面临庄稼被烧毁、吹倒或感染病虫害等问题。

不过,对“蜂巢意识”生命而言,为庄稼施肥、餵养牲畜,可能就是它们最接近“贸易”的行为——但这很难成为建立双方都满意的贸易关係的基础。

如果某个外星文明不是“蜂巢意识”,那么它们要形成更稳固的贸易基础,就必须具备更成熟的“给予与获取”的概念。此外,我们也很难確定,在没有超光速旅行或超光速通信技术的情况下,一个“蜂巢意识”能否在单一星球,更不用说星际间,保持统一。这意味著,除了少数可能发展出“蜂巢意识”的星球或恆星系统外,任何能在银河系中移动和活动的智慧生命,都应该具备“贸易”的概念。

当然,这种“贸易”也可能带有强制性或掠夺性。“把我们想要的东西交出来,否则我们就武力夺取”——这在人类歷史上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交换”方式,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太空文明中,这种方式也可能存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