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旺的下一期视频:
如何与外星访客打招呼,才能避免引发星际外交事件甚至战爭呢?宇宙浩瀚而古老,拥有数十亿乃至数万亿颗恆星,其中许多恆星周围可能孕育过生命,甚至诞生了文明。倘若真是如此,迄今为止,这些外星文明似乎都十分“低调”。但总有一天,我们或许能够与它们交流、互动,並最终有望实现共存。
当然,“共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可能意味著彼此互不干扰,也可能意味著爆发战爭;可能涉及贸易、友谊,也可能形成联盟。想像与外星文明相遇、相识固然有趣,但从现实角度来看,科幻作品中那种高度的合作、深厚的友谊,甚至跨物种的爱情,很可能並不现实。我们將分析其中的原因,同时探討从生理层面到宇宙层面,此类共存尝试可能会面临的种种问题——而今天,我们首先聚焦心理层面。
人们很容易回顾人类的过去,以人类分散部落之间的相遇为类比,但从本质上讲,所有人类都拥有基本相似的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我们几乎相同的生理结构。即便如此,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仍造就了诸多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难以跨越文化界限。
与大多数动物不同,人类的行为受文化影响极深,这可能导致行为模式和人生重心发生重大改变。那么,在另一个恆星系统下进化而来、甚至可能不依赖相同核心生物机制的外星智慧生命,其思维方式会与我们有多大差异呢?
让我们设想一个假设案例:某个外星物种在各方面都与人类几乎相同,唯独其生理结构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段內迅速衰退——每个人最多活到72岁,上下误差不超过1年,除非死於意外或疾病。试想,这种寿命限制会对它们的死亡观產生多么巨大的影响。它们或许会將一生精確地划分为不同阶段,比如六个12年的生命阶段:0-12岁为童年,12-24岁为青年,以此类推。它们可能会在24岁时结婚,且绝不与年龄相差超过1岁的对象结合,因为这样就能避免一方必然比另一方先离世的情况。
仅仅因为这一个看似微小的差异,它们可能会对时间和日历有著极其严格的规划,极度厌恶浪费时间或迟到;可能会投入全部精力发展医学,以求突破寿命限制,也可能將延长寿命视为“对抗命运”或“窃取后代资源”的行为。即便与我们只有这一点不同,这样的外星物种在我们眼中也会显得异常怪异——毕竟,我们很难遇到在思想或身体上与我们如此相似,却又存在这种关键差异的生命。
再试想,如果某个外星物种的幼崽像与人类体型相近的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只需2到3年就能达到生理成熟,这样的文明又会是怎样的呢?它们还可能形成婚姻、学校教育、紧密家庭关係这类概念吗?
又如,哪怕是一些更细微的差异——比如只能看到黑白两色的单色视觉,或是拥有像猫一样能转动、从而更精准定位声源的大耳朵——都可能对它们的语言发展、艺术创作或日常生活產生巨大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无法確定dna是碳基生命唯一的遗传物质。毕竟,除了dna中含有的四种胺基酸,以及rna中用尿嘧啶替代胸腺嘧啶、且为单链结构(而非dna的双链结构)所使用的四种胺基酸之外,还存在十多种其他胺基酸。更何况,生命构建所需的胺基酸远不止我们已知的这些——这还仅仅是建立在“生命必须依赖胺基酸作为生物蓝图”,甚至“生命必须是碳基”的假设之上。如果存在硅基生命,它们或许会进化出天然的半导体,作为神经和神经元的替代结构。这类硅基生命可能体型微小、寿命短暂,但思维速度极快,能在短短几个月的客观时间里,体验到长达数千年的主观生命。
同样,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本身就是一种“群体生物”。我们体內的细菌数量与人类细胞数量相当,而人类细胞中,大部分只是简单的血细胞。我们身体的其他细胞依赖线粒体提供能量,而线粒体本质上就是一种与我们共生的生命体。由此推想,有些外星生命的“大脑”可能是由更明显的群体生物构成的——比如,一个由昆虫或微生物组成的神经网络“蜂巢”,通过这些微小生物的日常活动和运动来模擬神经元的功能。
阿拉斯泰尔?雷诺兹在他的短篇小说《冰川》中,就构想了这样一种智慧生命:一座冰川就是一个“大脑”,其“神经元”是在冰川中钻洞穿行的小蠕虫。这种“大脑”可能存在数千年,但在我们看来,它所经歷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天——对它而言,我们眼中的一天不过是一次眨眼,一年也只是一次呼吸。此外,这种生命可能无法对周围环境施加任何控制,其感知能力也可能仅限於感知光线、温度变化等简单信號。
昼夜长短和公转周期也是影响生物行为的重要因素。许多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可能像我们推测的许多红矮星(宇宙中最常见的恆星类型)周围的行星一样,处於潮汐锁定状態——行星的一面永远是白昼,另一面永远是黑夜;或者,在这类小恆星周围,行星的“一年”可能只有几个星期;而在更明亮、寿命更短的恆星周围,行星的“一年”又可能长达数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认为外星生命会拥有与人类相似的心理,几乎是天方夜谭。
然而,儘管存在这些巨大差异,仍有一些特质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智慧生命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不是绝对普遍的话。在1995年的科幻小说《杀戮之星》中,作者提出了三条他认为所有智慧外星生命都遵循的规则:
1。规则一:外星人会认为自身的生存比人类的生存更重要。
2。规则二:软弱者无法成为强者。
3。规则三:外星人会认为前两条规则同样適用於人类。
更明確地说,无论这些外星人是友善到愿意为你“倾囊相助”,还是敌意十足、试图消灭所有其他生命,它们都会將自身的生存置於人类之上。这是因为进化会赋予所有物种一种“生存本能”——这是进化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同时,进化也不会造就“软弱的物种”:一个物种若要在其母星上占据主导地位,並进而探索银河系,就不太可能在生理上过於脆弱;即便生理脆弱,从整体层面来看,它们也必然拥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就像人类一样。
李水旺的下一期视频:
如何与外星访客打招呼,才能避免引发星际外交事件甚至战爭呢?宇宙浩瀚而古老,拥有数十亿乃至数万亿颗恆星,其中许多恆星周围可能孕育过生命,甚至诞生了文明。倘若真是如此,迄今为止,这些外星文明似乎都十分“低调”。但总有一天,我们或许能够与它们交流、互动,並最终有望实现共存。
当然,“共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可能意味著彼此互不干扰,也可能意味著爆发战爭;可能涉及贸易、友谊,也可能形成联盟。想像与外星文明相遇、相识固然有趣,但从现实角度来看,科幻作品中那种高度的合作、深厚的友谊,甚至跨物种的爱情,很可能並不现实。我们將分析其中的原因,同时探討从生理层面到宇宙层面,此类共存尝试可能会面临的种种问题——而今天,我们首先聚焦心理层面。
人们很容易回顾人类的过去,以人类分散部落之间的相遇为类比,但从本质上讲,所有人类都拥有基本相似的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我们几乎相同的生理结构。即便如此,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仍造就了诸多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难以跨越文化界限。
与大多数动物不同,人类的行为受文化影响极深,这可能导致行为模式和人生重心发生重大改变。那么,在另一个恆星系统下进化而来、甚至可能不依赖相同核心生物机制的外星智慧生命,其思维方式会与我们有多大差异呢?
让我们设想一个假设案例:某个外星物种在各方面都与人类几乎相同,唯独其生理结构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段內迅速衰退——每个人最多活到72岁,上下误差不超过1年,除非死於意外或疾病。试想,这种寿命限制会对它们的死亡观產生多么巨大的影响。它们或许会將一生精確地划分为不同阶段,比如六个12年的生命阶段:0-12岁为童年,12-24岁为青年,以此类推。它们可能会在24岁时结婚,且绝不与年龄相差超过1岁的对象结合,因为这样就能避免一方必然比另一方先离世的情况。
仅仅因为这一个看似微小的差异,它们可能会对时间和日历有著极其严格的规划,极度厌恶浪费时间或迟到;可能会投入全部精力发展医学,以求突破寿命限制,也可能將延长寿命视为“对抗命运”或“窃取后代资源”的行为。即便与我们只有这一点不同,这样的外星物种在我们眼中也会显得异常怪异——毕竟,我们很难遇到在思想或身体上与我们如此相似,却又存在这种关键差异的生命。
再试想,如果某个外星物种的幼崽像与人类体型相近的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只需2到3年就能达到生理成熟,这样的文明又会是怎样的呢?它们还可能形成婚姻、学校教育、紧密家庭关係这类概念吗?
又如,哪怕是一些更细微的差异——比如只能看到黑白两色的单色视觉,或是拥有像猫一样能转动、从而更精准定位声源的大耳朵——都可能对它们的语言发展、艺术创作或日常生活產生巨大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无法確定dna是碳基生命唯一的遗传物质。毕竟,除了dna中含有的四种胺基酸,以及rna中用尿嘧啶替代胸腺嘧啶、且为单链结构(而非dna的双链结构)所使用的四种胺基酸之外,还存在十多种其他胺基酸。更何况,生命构建所需的胺基酸远不止我们已知的这些——这还仅仅是建立在“生命必须依赖胺基酸作为生物蓝图”,甚至“生命必须是碳基”的假设之上。如果存在硅基生命,它们或许会进化出天然的半导体,作为神经和神经元的替代结构。这类硅基生命可能体型微小、寿命短暂,但思维速度极快,能在短短几个月的客观时间里,体验到长达数千年的主观生命。
同样,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本身就是一种“群体生物”。我们体內的细菌数量与人类细胞数量相当,而人类细胞中,大部分只是简单的血细胞。我们身体的其他细胞依赖线粒体提供能量,而线粒体本质上就是一种与我们共生的生命体。由此推想,有些外星生命的“大脑”可能是由更明显的群体生物构成的——比如,一个由昆虫或微生物组成的神经网络“蜂巢”,通过这些微小生物的日常活动和运动来模擬神经元的功能。
阿拉斯泰尔?雷诺兹在他的短篇小说《冰川》中,就构想了这样一种智慧生命:一座冰川就是一个“大脑”,其“神经元”是在冰川中钻洞穿行的小蠕虫。这种“大脑”可能存在数千年,但在我们看来,它所经歷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天——对它而言,我们眼中的一天不过是一次眨眼,一年也只是一次呼吸。此外,这种生命可能无法对周围环境施加任何控制,其感知能力也可能仅限於感知光线、温度变化等简单信號。
昼夜长短和公转周期也是影响生物行为的重要因素。许多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可能像我们推测的许多红矮星(宇宙中最常见的恆星类型)周围的行星一样,处於潮汐锁定状態——行星的一面永远是白昼,另一面永远是黑夜;或者,在这类小恆星周围,行星的“一年”可能只有几个星期;而在更明亮、寿命更短的恆星周围,行星的“一年”又可能长达数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认为外星生命会拥有与人类相似的心理,几乎是天方夜谭。
然而,儘管存在这些巨大差异,仍有一些特质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智慧生命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不是绝对普遍的话。在1995年的科幻小说《杀戮之星》中,作者提出了三条他认为所有智慧外星生命都遵循的规则:
1。规则一:外星人会认为自身的生存比人类的生存更重要。
2。规则二:软弱者无法成为强者。
3。规则三:外星人会认为前两条规则同样適用於人类。
更明確地说,无论这些外星人是友善到愿意为你“倾囊相助”,还是敌意十足、试图消灭所有其他生命,它们都会將自身的生存置於人类之上。这是因为进化会赋予所有物种一种“生存本能”——这是进化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同时,进化也不会造就“软弱的物种”:一个物种若要在其母星上占据主导地位,並进而探索银河系,就不太可能在生理上过於脆弱;即便生理脆弱,从整体层面来看,它们也必然拥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就像人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