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繁华的洛阳,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北邙山下荒草丛生,太极殿屋顶塌陷,唯有铜驼犹在荆棘中沉默伫立。然而就在这废墟之中,仍有数百儒生聚于太学遗址,日日讲经论道,不肯离去。
刘芸乔装成游学女子,混入学堂。她精通《尚书》《左传》,谈吐不凡,很快引起一位老学者注意。此人正是原御史中丞孔融门生??郑玄之徒徐干。
“姑娘博学如此,不知师承何人?”徐干试探问道。
刘芸淡然一笑:“先父曾任南阳文学掾,幼时曾蒙叔父教读《春秋》大义,略知一二。”
徐干叹道:“可惜当今朝廷,不重经术,只重权谋。曹操以法家驭下,贬黜儒士,致使礼崩乐坏,道统几绝。”
刘芸顺势道:“学生以为,天下之乱,不在兵戈,而在人心失序。若有明主崛起,尊贤重道,兴学校,举孝廉,复三代之风,何愁不能定鼎中原?”
徐干闻言动容,低声道:“你可知这洛阳城中,尚有一支‘清议党’,皆为故汉老臣之后,誓不仕曹。他们每夜集会,议论朝政,图谋复兴……只是苦无外援。”
刘芸心头一震:**这才是真正的火种**。
她不动声色,半月之内逐步取得信任,终被引荐入“清议堂”。那夜,十七位白发苍苍的老臣齐聚地下密室,烛光摇曳,气氛肃穆。
为首者乃前司空荀爽之子荀衍,他盯着刘芸良久,方问:“你究竟是谁?为何对汉室如此执着?”
刘芸缓缓起身,从怀中取出一块玉佩,置于案上。玉上刻着四字:“汉室复兴”。
“我姓刘。”她声音平静却如惊雷贯耳,“兄长刘修,现据汉中,拥兵十万,已克南阳,不日将兵临洛阳。我此来,非为私利,只为寻找那些仍未放弃汉室的人。”
满室寂静,有人颤抖起身,有人掩面痛哭。一位年逾八十的老尚书颤巍巍跪下:“老臣等苦等三十年,终于等到宗室有人敢举义旗……天不亡汉啊!”
自此,洛阳暗流涌动。刘芸组织儒生编写檄文,秘密抄送各州郡;又派人联络并州匈奴右贤王,许以重利,请其南下牵制曹操后方;更令人伪装商旅,在许都周边散布“刘修大军将至”之讯,制造恐慌。
而这一切,皆通过一条隐秘的情报网,源源不断地传回南阳。
刘修接到最新密报时,正站在宛城城楼上检阅新编部队。这支由归附郡县征召的五万人马,已换上统一制式铠甲,操练有素。百姓争相送子参军,口号竟是:“从军不负刘使君,家中自有粟米存!”
他看完密信,久久不语。
诸葛亮站在身旁,轻声道:“妹妹此举,已动摇曹操根基。洛阳儒林响应,许都百官疑惧,北方胡骑蠢动,南方刘备亦开始调动水军……天下之势,正在逆转。”
刘修点头,却又皱眉:“但我担忧芸妹安危。曹操耳目遍布,一旦察觉她是我的胞妹,必会派出刺客,甚至株连无辜。”
话音未落,帐外急报传来:“启禀主公!斥候发现曹军异动??夏侯?率三万骑兵自许都西进,目标不明!另有关羽自江陵出兵,攻占襄阳外围要塞!”
众人皆惊。
法正迅速分析:“夏侯?西进,必是察觉我取南阳,欲夺回战略要地;关羽攻襄阳,看似配合我军,实则另有图谋??他想趁乱扩张荆州地盘!”
贾诩冷笑道:“刘备素来善于借势。他一面与我通信言‘共讨曹贼’,一面却暗中蚕食我侧翼。此等人,不可轻信。”
刘修眼神渐冷:“既然如此,那就让他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战略布局。”
他提笔疾书,连发三道军令:
其一,命黄忠、魏延固守上庸,封锁汉水通道,阻关羽北进之路;
其二,派马超率西凉铁骑绕道武关,突袭夏侯?侧翼,迫其回防;